【慢慢變有錢的智慧】跟著巴菲特的複利思維打造人生護城河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如何慢慢累積財富,並且積累我們人生的護城河?這樣的過程,首先必須先釐清我們收入的性質,並且帶入複利投資的意識。
絕大部分的人上班、在工作場域受雇工作,在勞資結構中,企業清算保障的順位是:勞工的薪資與資遣金,接著是債權人,最後才是股東以及企業所有權人,分得所有剩餘終極的報酬。也因此,往往股東與企業主會承擔較大的風險,也得到風險溢酬。
在這樣的結構中,創業與股票等所有權資產,因為是最後拿到報酬的一方,往往會因為承擔更大的風險與責任,得到社會的報酬也相對巨大。
然而,受雇工作者雖然付出了時間與勞力,但因為報酬是固定的,終其一生,如果只持有現金並仰賴單一固定的工作,隨著中老年體力必然衰退,人力資本也會下降。我們的工作能力不再那麼強,學習能力也減弱。
但如果能在青春年華時期,有意識地換取寶貴的金錢及其他資源,並在那個交錯點來臨之前,學習使用複利工具,打造人生獨特的優勢與護城河,將會是極為關鍵的轉捩點。
我們為何要理解複利?因為對於大眾而言,必須利用涵蓋複利效應的所有權工具去累積財富。他們的長期報酬會遠勝過持有現金或其他類型的資產。持有越長期、越不擇時進出,往往獲利越巨大。
我們應該踏實地評估具備所有權的金融資產,包含:認真創業的成果、認真工作獲得的股票報酬或合夥機會、一般普通股票的投資,以及適合大眾的指數化全市場投資、革新企業等等。
這樣的過程需要承擔風險,但往往具備巨大的效益。如何慢慢地進行這樣的過程,投資哲人查理.蒙格是這樣說的:「要賺大錢,不是買或賣,而是等待。」
在波動震盪的詭譎多變間,我們等待著複利自然而然地累積,也必須遠離零和遊戲的投機與賭博。對於大眾而言,所有所謂的快錢,往往是危險的。
由於資本小、情緒承受能力差,加上融資成本與交易成本高,不管是股票期貨、權證、非投資等級的高利率債券等等,其實性質上對於大眾都非常危險。
「想要在股市從事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做的事。」華倫.巴菲特如此寫到。
我們應該盡可能穩定財務風險,並將注意力放在我們寶貴的成長、家庭生活與想擁有的人生上。人生的本質並不是單一的金錢遊戲,我們終究要回頭找尋屬於我們的幸福,而不是一再被金融波動分心,甚至近乎賭徒般猜測短期的巨觀經濟波動。
我們需要藉由不斷的自我探索,學習更新自己的思維,以及擁有踏實的進步。資產配置的過程,不應該是出於快速的貪婪,而是對於長期有正向助益的人生觀有所理解。
透過認識自己的性格,做好人生精力的分配,免於資產損失的恐懼,同時打造自己長期寶貴的工作技能。
或許,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具備意義且有價值的過程,起碼踏實又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