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長的目的,本質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不管是學習了更好的能力,擁有更好的關係,或者增加了人生的選擇,因而不再恐懼、不再焦慮,擁有更升級版的思維以及應對方式,去找尋更好的人生價值與生活形態。
怎樣的自我成長具備意義
怎樣的自我成長是具備意義的?或許是出於我們意願進行,能激起激情,而不是因為恐懼而驅使,被迫盲從著社會風氣進行。這樣的過程是否具備意義,或許我們能從幾個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透過學習,增加了未來可能的稀缺資源寬裕,不管是金錢、時間,甚至喚回了健康與身心平衡,甚至建立了與伴侶、至交好友的關係。
這些關係,在哈佛大學1938年起長達80幾年至今的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中,其中的長期關係被認為是具備深遠意義的。身體與身心的健康,也牽連著我們這一生是否能擁有帶領我們的思維與智識,往下一段人生的挑戰走去,而不是因為年歲漸增,而越來越失去探索與闖蕩的能力,卡死在身體設下的限制中,想去哪裡,也無從著手。
自我成長,不只是學習生產力工具
自我成長,除了生產力與思維的增長外,也應該包括我們對健康的投資。能找時間去上運動課程、學習運動知識、調整睡眠,省思身心發展與自我關係;在不對的節奏下,如果工作過於消耗,應該調整適合自己的職業形態,或者盡可能找到能滋養自己的角落。
選擇自我成長的正向心態
自我成長對於我們,更高層面的是一種正向心態的建立。我們依然開放性地面對世界,擁有對於新知的熱愛,或至少能在時代迎來改變時,接受新的技術工具、文化、世界的挑戰。不僅只落在職業技能上,而是我們成為一個更健全的快樂個體,甚至擁有所謂擁有真實關係的幸福人生。
自我成長的反思,不只是無止盡的焦慮追趕
在一個數位焦慮與不斷提倡高生產力的世界,自我成長很容易被掛鉤上「我們應該在工作上更拚、更衝、更快」,但是實質上,我們反而一次次焦慮在無止盡的競爭中,不知不覺間在地位遊戲中受傷。單一方向的過度成長,也變成某種不成文的畸形發展形態。
我們在夜深人靜時失眠,無數的線上課程、書本、同事、社會風氣似乎也是如此,不停單向奔赴事業成就。自我成長對於我們,更核心層面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正向心態的建立。不管我們幾歲,身在哪個階段,我們依然開放性地面對世界,能接受新的事物,並從吵雜的外在環境,看回自己的身上,找尋自己現階段需要的項目,並且對整個世界抱持著一個開放的態度,知道我們始終有值得學習的事物,有遠方可以嚮往,有事物值得期待。
省思與未來的自我成長
有意義的自我成長,其實是種省思。這絕非我們對於事業的追逐有何錯誤,或者世界虧待了誰,而是我們必須省思:我們用未來的每一天,如果是僅有人生中寶貴的時間貨幣,還有辦法學習成長,度過的日子換回了什麼?是否有把自己的思維有所提升?是否能做出一些小習慣的改變,去達到更好的目標?
這樣的過程,應該是獨特且不可思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