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還是個滴辣不沾的體質,沒想到,三年疫情期間長駐中國大陸, 竟逐漸練就出一副無辣不歡的江湖口味。
這次趁著端午連假,我帶著老婆回到熱辣的重慶,
不只為了辣,也為了慢慢走、深深看、靜靜感受這座山城獨特的氣息與地形。🌶 瓷器口古鎮探險:避開商圈,走進巷弄才是真「辣」
來到重慶著名的瓷器口古鎮,我們不是來排隊買糖畫、拍打卡照的, 我對老婆說:「跟我走,來探險!」
避開熱鬧的商業街,轉進居民區的巷弄,才真正體會到重慶這座山城的神秘魔法——
房屋依山而建、巷道高低起伏,轉個彎彷彿會掉進故事裡。
很多地方看似無路,其實別有洞天。
人少、景靜、風吹得剛剛好, 那些不在地圖上的轉角,才是旅行最有味道的地方。

🏙 白象居:24層沒有電梯的垂直人生
這次最讓我驚艷的,是來到重慶主城區的經典打卡點——白象居。
要上白象居,先得搭凱旋路電梯,這可是1986年啟用、連接上下半城的地標級交通設施。
你可以想像:重慶主城像一隻大烏龜,這條電梯,就是爬上龜殼的捷徑。
但即使有電梯,這城市的導航依舊難用,因為「看似很近」的兩地,中間可能藏著十幾層樓高的垂直落差。
白象居本身就蓋在峭壁邊,垂直落差38公尺,樓高24層,沒有電梯。
是的,真的沒有。
當地人習以為常,我們旅人卻是每爬一層就心驚一次。
我走進刻有「白象居」三字的入口,那竟是十二樓!
往下走三層,才到九樓,那裡又是一個街口。

我坐在九樓入口拍照,心裡想著: 這不是建築,這是體力與空間錯位的哲學。
年輕人喜歡來這裡拍網美照,還能遠眺長江索道,
舊城樓裡藏新潮,老空間裡有新靈魂。

🚌 山城公車+山城步道:陪都歷史的幽深轉角
午後,我們搭上公車,沿山繞行,來到曾是重慶「陪都」時期的領事館區。
這一帶少了叫賣聲,多了書卷氣, 沿著山城步道,我們造訪了英、法領事館舊址、
還有法國神父留下的醫院與學校。
歷史總是在轉角處留下碎片,無聲卻震耳,無言卻有力。
我心中泛起一個句子:

「有些歷史,不能重來;有些故事,只能嘆息。」
🍽 黃埔軍嫂的火鍋記憶:政治更迭下的民間滋味
中午,我們特地前往一家有歷史的餐廳——黃埔餐廳。
創辦人是一位隨夫南遷的黃埔軍嫂,歷經戰亂、轉政、改革開放,餐廳歷史如重慶近代史般曲折。
雖然現在已被資本重整,老闆是否仍是當年後人?已無從得知。
但我知道,菜色還是好吃的,價格還是親民的,三個店面午後一點半還是八成滿的。
歷史可以翻頁,味道卻在口中續寫。

🍲 最後一餐,再挑戰一次火鍋靈魂
晚餐老婆說:「我們再試一次重慶火鍋吧!」
我這次改問飯店小姑娘:
「你們年輕人,會帶外地朋友去哪吃火鍋?」
她推薦我們去大隊長火鍋,果然不那麼辣,卻很有味,肉質新鮮、配菜講究,
這回,我們終於把整桌菜都吃光了。
從滴辣不沾,到如今能對著紅鍋說「來吧!」
這不是口味的改變,而是生活的適應力。

✍️ 走入重慶,不只是品辣,是翻閱一座山城的層層記憶
這趟重慶之旅,
我們走了古鎮小巷、登了白象斜坡、坐了市區電梯、吃了八路火鍋。
城市的魅力不只在「景點」兩字,
而在它怎麼讓你喘、讓你笑、讓你想留下腳印。
重慶是一座立體的城市,
要用腿去丈量、用心去記錄、用舌尖去領悟。
走進重慶,不只是吃辣,
更是在一層又一層的空間裡,
感受「舊的沒過去,新的正上來」的城市節奏。
(原文與圖片20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