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可以選擇,那一天的長崎市民,一定希望,遇上大雨壞天氣。
春節前的九洲旅行,照計畫,我們原本安排到佐賀走走,
一早卻臨時起意改道長崎,原因只有一個字——「雨」。誰知這場雨,竟讓我們踏上了歷史的轉角。
從佐賀搭上剛開通的西九州新幹線,不到半小時就抵達長崎,
而我腦海裡,卻浮現另一場與天氣有關的改道——
1945年8月9日,美軍原訂轟炸目標是小倉,因天候不佳臨時改投長崎。
天氣晴朗,本應是好事,
那日卻讓長崎成為世界第二個、也是迄今最後一個, 被原子彈攻擊的城市。

⛩ 長崎: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卻無處可逃
長崎三面是山,一面朝海,
從古至今,它都是日本與世界交流的窗口。
早在1570年,長崎港就與葡萄牙通商,
在那個信長剛進京、德川尚未問鼎的戰國亂世,這座偏安角落的小城,反而躲過了戰火,迎來繁榮。
這裡是日本天主教信仰最興盛的城市,
城市裡的浦上天主堂,曾是東亞最大的教堂之一。
也是那場悲劇的起點—原子彈就落在它的正上方。
💥 1945年8月9日,上午11:02
陽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
街道上電車緩行,市民剛剛吃完早午餐,有人牽著孩子去教堂,有人正打算午休。
就在那一刻——一聲轟鳴,世界靜止。
爆炸中心三公里內,無人生還。
那是正午的陽光,也是歷史最黑暗的影子。
你問,美國三天前才在廣島投下一顆,
為何這麼快又丟第二顆?
他們說是為了加快投降,減少戰爭傷亡。
但戰爭本身,就是失去理性的象徵。
即便標榜自由民主,也難逃暴力的矛盾。

(原爆中心紀念碑)
🕊 長崎原爆資料館:不是為了仇恨,而是記住和平
我們走進長崎原爆資料館,
這裡沒有情緒勒索,沒有血淋淋的展覽,
只有一件又一件靜靜躺著的生活遺物, 和那句不斷重複的祈願——
「願長崎,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原子彈攻擊的城市。」
這裡的每個展示,都在說:
不是所有悲劇都必須被報復, 有些傷口,只希望不再發生。
他們說:
「動刀動槍,是愚蠢且野蠻的行為;
多一些理解與接納,就能少一些仇恨與對立。」
🎎 過年到了,從長崎帶回的,不只是蛋糕與美酒
直到回到台灣過春節,我還在想著長崎,
想起那座從灰燼中長出的城市, 它沒有撕裂仇恨,反而選擇擁抱和平。

今年是第一次在板橋過春節,我約朋友小聚。
不只是因為有長崎的蛋糕與美酒,
而是想分享這段旅程帶來的溫柔與思索。
我們聊得開心,是為了讓世界少一些戾氣;
我們願意理解,是為了讓未來多一點希望。
這一趟,從風雨中起步,卻在歷史與人性中收穫沉靜。
而我相信——
旅程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於風景, 而在於,你從風景中看見了誰、看懂了什麼。
(2023.1.24黃同慶寫於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