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時常聽到「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也常看到那位爸爸Stephen Graham的劇照,再看到所謂的「一鏡到底」,而這幾個關鍵字與圖像,讓我回想起另一部經典作品「餐廳失控夜Boiling Point 」;果然還真的是同一位導演、演員的作品,也讓我暫時切換到追劇模式了。
而短短的四集,恰好起承轉合的描述了主人翁青少年對殺人案的無可奉告到完全認罪,場景從警局的關押,進到了時下基礎教育的現場,再切入主人翁的內心世界,最後回到那再典型不過的小家庭生活。看完之後,讓我不禁想問,混沌的可能不只是那位少年;而是泛指眼下正處於青春期的所有的孩子。
而讓孩子們感到混沌的,不外乎是眾多的次文化、偶像團體所渲染的價值觀、同儕之間的比較與競爭;然而讓孩子更加感到混沌、加速且加強那力道的,可能就是方便好攜帶的智慧型手機了。隨時都可以po個短文、隨時都可以看篇八卦並點個讚已讀,甚至再配上#、@all等符號,那傳送、推播的速度幾乎無遠弗屆;當然,對一個人的殺傷力也是無可比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把一個人洗成英雄,或是讓這個人社死,時下最好用的就是社群媒體+智慧型手機了;就如同片中那主人翁,在敵不過眾多無形的觀感壓力之下,逼著做出告白,在結果不如預期之下,奮而行兇。然而,混沌的又只是那群青春期的孩子嗎?還是那些孩子的父母跟家長?時下的父母,有的承襲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有的卻承載著代間的創傷;有一天在缺乏說明書之下就為人父母,在養育下一代的操作上,老想著想要留下正面經驗,又同時要避免傳承負面經驗的種種動力。也因此,不斷的左右支絀,各種交互作用之下,揉合出了過度寵溺、過度嚴厲,當然,也有溫柔而堅定的家庭教育。
最終,筆者認為混沌的可能是這個快速變遷、資訊爆炸的時代,青少年或大人的頭腦已然無法負荷、承接這麼大量的訊息;遑論要逐一辨識、識讀。可以的話,還是試試各種可以讓大腦休息、冷靜、淨心的方法;讓自己可以世界愈快,心則慢的消化各種資訊,或帶著孩子好好詮釋各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