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聆聽他人建議的個體

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聆聽他人建議的個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9年在鄭自凱老師的指導下,我歷經半年時間完成了《橫向管理高爾夫》試講認證,成為管理高爾夫培訓中心的專職講師。在認證期間,由於課件內有不少的英文單字,鄭老師發現我常拼錯了音,於是建議我,要趁這個機會好好改善英語表達的能力。

 

於是,我參加了線上和線下英語課程,但兩年後進展有限。這使我意識到,接受好建議很重要,但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為關鍵。我採用了一個英語單詞測驗軟體,每天學習十個單詞,運用遊戲思維及遺忘曲線原理在隔天或隔週進行測驗。這個方法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雖然我的英語語法仍有待改進,但現在我能夠簡單地與人溝通,並在課堂上理解學員用英文表達的意見。

 

今年8月30日我給老師發一則LINE短信:

「加入建元後,一直受英語單詞與發音的困擾,上了幾位不同老師的課程,我終於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今年過年練習到現在,單字詞彙量已經有2400個,這週為一家外商上課,他們完全沒有提供中文名字發言又常夾帶大量英文片語,若在以前我肯定會很困擾,但這一次我可以很自在地看著他們桌牌就唸出名字,還能用同樣的語境回應,真的非常幸運。」老師回覆我:「很好的改善成效,請持續下去;勤於說,一定會越來越好。」

 

上個月在越南的員工旅遊途中,鄭老師還在團隊成員面前稱讚我是個願意聆聽建議的人。

對他的讚譽我除了心存感激外也開始反思,過往遇到不少重大的轉折或挫敗的事件,皆因能傾聽到有價值的建議並加以實踐,使我不至於被某個人、某個事件或固有思維所困擾而繼續前進。

 

趁此,和大家分享個人如何學習及實踐傾聽及採納他人建議的一些經驗,如下:

 

一、開放的思維

我觀察到,許多人不願意傾聽他人建議,部分原因是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損害或自信心不足,於是將他人的建議視為對自己的批評或否定。所以,在聆聽他人建議時,我避免過早下定論或評價,而是保持對新觀點的開放態度,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經驗和觀點,這些觀點可能帶來嶄新的視角,大多時候,那些聽起來不太討喜的話語反而給我較大的幫助。

 

二、主動尋求建議

我始終保持著「求知若渴」的態度,主動向他人請教,這不僅表明對該問題的重視,還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和積極參與。此外,我不僅向已經成功或在職場上有成就的前輩尋求建議,尤其喜歡向以下的人士請教:

1.性格、想法和工作領域與我迥異的人,因為他們更可能提供全新的觀點。

2.年長且經驗豐富,過去的成功和失敗可能成為我未來的參考。

3.理性且積極向上的人,他們能夠提供良好的邏輯分析和積極的回饋。

 

三、細心傾聽和回應

當他人與我分享意見時,我學習專注地聆聽,如果無法理解,也不會隨意猜測,而是提出澄清性問題,這不僅有助於避免誤解,還能讓對方感受到我的關心和尊重。

 

四、尊重與包容

有些人不擅於提供建議,往往在談話中帶有情緒或道德批評,這可能讓聽者感到不舒服或想反駁,但我認為,如果對方願意提供建議,這代表他對我抱有期待。最終,是否採納建議以及如何處理情緒批評,取決於自己。我尊重每個人表達意見的權利,並接受這個世界上存在各種不同的觀點,能夠包容他人的言論,並且反思為什麼認為對方有錯誤,這是我對自己修養的期待。

 

五、自主決策

不要盲目追隨建議,傾聽建議是一回事,實踐建議是另一回事。我是自己的主人,這些建議是否符合我的價值觀、人生目標?我也會評估採納建議的後果,一年後和十年後,我將如何評價這個決策?如果這些建議符合我的價值觀並且未來的自己會為此感到自豪,那麼這就是一個值得採納的好建議。

 

六、表達感激

感謝他人願意提供建議,即使我不採納建議,仍然感激他們的分享。如果我採納建議並獲得成功,那將更加感激對方的建議,然而,如果採納建議後卻未見成效,我會反思自己的決策和執行過程是否有不足之處。總之,對願意給我建議的人表達感激。

 

有一句投資界的諺語:「如果你向投資者尋求資金,他們可能會提供建議;反之,如果你向他們尋求建議,他們可能會看到你的潛力並提供資金。」我認為,真正的高手是能夠尋求他人建議並採納有價值建議,祝願你我都能成為一位願意傾聽建議的個體。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4會員
14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體驗教育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次爬山時被誤會使用「拐杖」,讓我體悟:理解與尊重比解釋更重要。這篇文章分享面對誤解時的三層反思——專家盲點、尊重差異、激勵方式——提醒我們別用貶低他人來鼓舞自己,學會放下評價,擁抱多元。
 今年(2023)最夯的新聞,無疑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的突破,專家直說2023年是AI元年。作為教師的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角色和工作是否被AI取代呢? 面對AI的時代,教師需做出哪些的改變呢?
面對姪子的「社交無用論」,我用對話陪他辨清是「不敢、不想還是不會」與人互動,進一步引導他思考人際交流的真正價值。這不是一場說教,而是一場彼此理解的對話。我們最終達成共識:可以討厭無效社交,但不能否定人際連結的意義。
一次爬山時被誤會使用「拐杖」,讓我體悟:理解與尊重比解釋更重要。這篇文章分享面對誤解時的三層反思——專家盲點、尊重差異、激勵方式——提醒我們別用貶低他人來鼓舞自己,學會放下評價,擁抱多元。
 今年(2023)最夯的新聞,無疑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的突破,專家直說2023年是AI元年。作為教師的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角色和工作是否被AI取代呢? 面對AI的時代,教師需做出哪些的改變呢?
面對姪子的「社交無用論」,我用對話陪他辨清是「不敢、不想還是不會」與人互動,進一步引導他思考人際交流的真正價值。這不是一場說教,而是一場彼此理解的對話。我們最終達成共識:可以討厭無效社交,但不能否定人際連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