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教師的不變與變

AI時代教師的不變與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年(2023)最夯的新聞,無疑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的突破,專家直說2023年是AI元年。作為教師的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角色和工作是否被AI取代呢? 面對AI的時代,教師需做出哪些的改變呢?

首先,我認為, AI或許能取代照本宣科、教學刻板的教書匠,但難以複製出一位優秀教師具備的六點素質及能力:

1.有教學的熱忱

2.能夠激勵和引導學生

3.紮實的專業知識及靈活的教學技巧

4. 能不斷學習和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5.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6.有責任感和耐心

當然,面對AI技術的崛起,教學者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以及著力方向,我從「合、分」兩個方向思考:

 

合:合作

一、與AI合作

       AI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可以一對一客制化提供學生資訊,簡而言之它是個全能好幫手,不只是學習者的幫手更是教學者的幫手,教學者可以善用AI這些優勢來幫助課堂的運作,例如課前課後的知識複習,更具互動性的學習評量與補救教學,課程上對每位學習者狀況的紀錄等等,教學者應該善用AI的優勢,增強課堂的學習效果。

二、與學習者一起合作

       過往的課堂,教師是知識的提供者也是決策者,教師把已經設定好對錯的資料餵養給學生,在根據已經設定好的標準評量學生成績,在AI時代教師應該是個引導者,他協助學生面對各式問題一起解決,他教導學生如何處理分類並判斷龐大的資訊,換言之教師應該是學習者的合作者。

 

分:差異

一、增加實務演練

    AI擅長的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庫並能針對個人給需求給予支持,所以教學者要強化人工智能無法觸及的部分,例如學生技巧演練,實際操作、沙盤推演、Role Play等互動教學,“知”的部分人工智能協助,“行”的部分就是未來教學者的價值與差異所在。

二、強化判斷能力

      決策=預測+判斷,而在AI時代決策=AI預測+人的判斷,AI確實比人聰明,但承受風險體驗後果的是人,建元顧問的VMTP課程過往把經理人決策的層次分為「直覺、經驗、事實、理念」,未來AI大多能提供足夠的事實數據,而人們更需要有理念的去做出判斷,教學者應該強化這方面的教學。

三、強化感受能力

有人說,AI與人的距離就是那一顆心,人們就算查詢許多的網路資料,還是希望有個能真實體驗過的人告訴他實際感受,包括對學習者情緒的感受與反饋,給予學習者關懷或重視,這些我們稱為人情味的感受,這是人類教學者與人工智能最大的差異。

四、強化個人特質

   教學者要從個人專屬的經歷強化,建構一套自己的哲學思想與生活態度,這樣即使聰明的AI老師出現,學習者還是想追隨這位獨特的真人老師學習。

 

        藉由AI技術的幫助,人類可以獲得更多的解放,就像洗衣機讓人們每天多出數小時閒暇時間,農耕機具讓農夫可以耕種更大面積的土地一樣,每一次新技術的突破,總是讓人類可以有更多時間去思考生活,對增進心靈成長與學習各式技藝有更多的熱情。這篇文章的書寫,我也使用AI技術輔助,我先請ChatGPT幫我歸納優秀教師的特質,再讓它分析AI世代前後教師應有的改變,然後根據 ChatGPT提供的資料再加上個人主觀的意見撰寫成文章,這樣的書寫方式對比以前節省了我大量資料收集分析的時間,所以,AI是否能取代教師,我並不擔心;反而對那些懂得善用上述AI「合、分」的教師會更有信心,我認為這些教師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本文發表於2023年5月)


avatar-img
黃同慶的沙龍
14會員
152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空間,我是黃同慶ching: 走在企業管理、人際觀察與各地文化之間,喜歡用一雙觀察的眼睛、一顆好奇的心,記錄生活與理解世界,這裡是我思想的延伸,也是與你交流的空間。 我相信——生活即體驗,分享即連結,希望這個空間,能陪伴你思考、感受與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同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從遠藤周作的《深河》出發,作者反思生活與人生的本質差異。透過書中主角對母親與妻子的回憶,對照自己在BE團隊的對話經驗,重新思索「誰真正走進過我們的生命」。一場關於孤獨與連結的思索,也是一封寫給那些願意真誠對話之人的心意書。
在這封寫給摯友艾倫的信中,我以一首打油詩和一段懸崖上跳舞的比喻,回應「Being」的深層意義。生命中,我們常被執著、期待、名利與討好所困,築起無形的心牢。而真正的存在,應是問心無愧,獨行於自己的道路之上。邀你一同思索,何謂真正的自由。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在冒險、成就與自我探索之間穿梭。從Robert Michael Fried的三道風,到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再到尼采的靈魂三變,這些哲思映照著我們的成長與蛻變。唯有在靜心中紮根,在行走中思索,我們才能真正超越「看似會思考的蘆葦」,成為自由且篤定的自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
在這篇文章中,我延續《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一書的核心理念,分享了如何讓團隊對齊目標、讓任務有效落地的四個關鍵原則:相信任務、簡化行動、建立紀律與釋出指揮權。透過實際職場案例,說明當任務突然轉向或資源被重新分配時,領導者如何重新定位、穩住團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