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去爬山時,我使用兩根登山杖健走,結果被路人嘲笑:「你看那人還用兩根拐杖。」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們認識嗎?你為什麼要當眾批評我?」但當我仔細一看,才發現她是想鼓勵自己走不動的朋友。
她拿我使用兩根登山杖來安慰她的朋友,說她沒有使用拐杖卻可以走這麼遠,還真是不錯。
我當然沒有反駁或者跟他們解釋使用兩根登山杖的好處,只是微笑地點點頭,然後繼續前行。但是在路上,我開始有了一些反思:
一、你知道的不一定是別人也知道的:
使用兩根登山杖是我在2005年攀登幾座大山之前開始練習的技巧,因為使用兩根登山杖除了可以幫助穩定平衡、減少膝蓋和關節的負擔,還可以訓練肩部、手臂、核心等上半身肌肉,我以為這是爬山的人都該知道的常識,結果並不是這樣,幸好這不是在授課或交流時發生的,因為我陷入所謂的「專家盲點」「知識的詛咒」了。
二、你看不懂不代表對方是錯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法,或許你覺得他很奇怪不合理,你認為拿登山杖才是對的,但這不代表對方就是錯的。因此,我也能理解這位路人,在她的世界裡,或許她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做事方式,而這也讓她感到舒適和自在,或許她也曾經嘗試過其他方法,但最終發現這樣的方式最適合她自己。
三、不要用貶低他人來做激勵
我意識到嘲笑我的路人並不是真的要嘲笑我,她只是想藉由這種方式來鼓勵自己走不動的同伴,然而,當我們想要激勵自己或他人時,我們不應該用貶低他人來達成目的。這種做法除了傷害被貶低的人之外,還可能產生反效果,因為激勵的本質是發掘個人的獨特價值和潛力,而非比較和貶低他人。
想到這裡,我停下腳步,望向那人離去的方向,感謝她給我帶來的啟發。
一、在人際關係上,我們需要尊重彼此的不同,並且保持開放的態度。這樣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對方,也可以促進互相學習和成長。因此,即使我們對對方的做法感到不理解,也應該先停下來聆聽對方的想法和經驗,而非直接批評和評價。
二、當面對嘲笑和批評時,不需要憤怒,因為這大概率是因為對方不夠瞭解,所以不需要因他人的無知而憤怒,更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我們此時能做的不外同理或同情。
最終,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
尊重彼此的差異,才能讓我們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