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2030雙語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關鍵字。這項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行政院提出,主張在2030年前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讓英語不再只是語言科目,而是深入生活與學科的核心工具。儘管政策初衷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就業與薪資條件,但隨著推動過程的展開,也掀起了不少討論與質疑。
為什麼台灣需要雙語政策?
全球化趨勢下,英語能力往往是開啟更多機會的鑰匙。根據TOEIC台灣區統計,近六成公司在招募人才時重視英語能力,甚至有近七成會將英語成績作為評估指標。政府認為,若能從教育制度著手強化英語溝通力,不僅能提升個人競爭力,也有助於國家整體對外連結的能力。
再加上跨國工作、遠距溝通與數位學習日益普及,讓英語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策希望讓更多學生不再將英文視為考試科目,而是作為知識獲取與表達的工具。
政策的四大實施方向
從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2030雙語政策」的推動聚焦在四個面向:高等教育專業人才的培育、年輕世代英文溝通力的強化、數位落差的縮小與測驗機制的優化。
舉例來說,政府補助大學將課程轉型為全英文授課,並提供外語進修與海外交流機會。同時,在高中以下階段也逐步推動英語沉浸式教學、設立雙語實驗班,甚至在偏鄉學校補助數位載具,試圖縮小城鄉資源差距。
此外,針對大學生推出新型英語能力檢測,未來也將採取更整合性的聽說讀寫評量,並朝向國際接軌發展。
2030前的具體數字目標
政策設立了兩個關鍵階段:2024與2030。以大學生為例,預計2024年要有25%的大二生達到CEFR B2等級(約等同多益785分以上),到了2030年則要達到50%。課程方面,目標是在2030年讓大學至少一半的課程使用全英文授課。
在國高中階段,2024年預計全英授課比例達60%,2030年要達到100%。外籍師資與英文助教的聘用、學校間的國際合作、甚至整個雙語教學體系的建立,都成了各級學校的重點任務。
推動雙語化的挑戰與疑慮
但政策推動的過程並不全是順風順水,尤其在執行層面遭遇不少現場問題。首先是師資的準備與教學品質的落差。即便政策要求學校進行英語授課,許多教師本身未受過跨語言教學訓練,使得教學成效參差不齊。有的老師語言流利但對學科陌生,有的則反之,進而影響學生的理解與學習成果。
學生方面,課程轉換勢必增加負擔,尤其對原本就對英文不熟悉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拉大學習落差。再者,許多家長也反映在陪伴孩子過程中感受到壓力,因為新的教學語言不只挑戰學生,也考驗家庭的適應力。
為何「雙語政策」引發爭議?
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政策名稱中的「雙語」究竟指的是什麼。在立法院相關討論中,有官員曾解釋為「母語與英語」,但實際政策文本與行動內容幾乎全數聚焦於英語教學,導致不少學者認為這根本不是雙語政策,而是一項英語政策。
有語言研究者指出,若英語被視為第二官方語,甚至成為學科教學語言,恐怕會讓弱勢學生在學習上更加吃力,進一步造成社會階層的固化。也有學者將其視為台灣第三次語言政策的改造工程,與過往的「日語國語政策」相提並論。
在語言多元性逐漸被重視的當下,本土語言與族群語言的發展也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許多批評者擔心,「雙語國家」的想像其實內建了語言的階級差異,真正受益者或許只有擁有資源的階層。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語言變革?
不可否認,英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從教育、職場到生活應用皆有實際需求。但這項政策若要真正落實,不能只是強化語言工具的傳授,更應建立一套公平且支持性的教育體系,讓所有孩子都能從中受益,而不是被淘汰。
更重要的是,語言政策從來都不只是語言本身,而是一整套關於價值、身份與權力的思維選擇。未來的2030雙語國家,應該是多語共榮、文化多元的開放願景,而不是一場隱含壓力的語言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