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常聽到朋友在討論小孩的教育選擇,話題繞來繞去,最後總會落在雙語學校上。好像只要孩子讀的是雙語學校,家長就比較有底氣,好像這是一種更靠近未來、更有競爭力的選擇。這背後當然離不開「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推動,但每次看到這些政策目標,再回頭看看真實教學現場,我都忍不住想問:真的能那麼順利嗎?
我其實不是懷疑政策的初衷,而是總覺得,在一個日常幾乎不靠英語生活的社會裡,硬要讓語言教學「雙語化」,到底有多少部分是真正落地了,又有多少其實只是改個名稱,包個裝,看起來比較「國際」?
當然,這樣的選擇還是很吸引人,尤其當招生簡章寫著什麼外師教學、沉浸式課程、主題探究⋯⋯誰不希望小孩有更開闊的學習視野?但這些吸引眼球的字眼背後,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真的需要這樣的環境嗎?而我們,準備好了嗎?
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學校,其實差在哪?
最近在比較幾間學校的時候,我試著把雙語學校和傳統學校的一些主要差異整理出來。發現它們的教學理念和實作方式,其實在某些層面差滿多的,但也不是真的全然對立,只是走的方向不太一樣。
以下是幾個我覺得比較明顯的區別:
- 評量方式
雙語學校常以報告、口頭發表、討論為主;傳統學校則偏向標準答案的筆試考試。 - 教學方式
雙語學校多搭配外師,採主題式、開放性學習設計;傳統學校則以講授為主,講求進度與一致性。 - 學習氛圍
雙語學校強調創造力與獨立思考;傳統學校比較重視紀律與規則。 - 國際銜接能力
雙語學校與國外教育制度接軌較順利;傳統體系的學生若出國,通常需要適應一段過渡期。
看起來雙語學校好像比較「自由」、「現代化」,但要說這樣就一定比較好,也不見得。因為學習這件事,最終還是落在每個孩子自己的步調上,而不是制度的設計。
英語輸入很多,真的就能說得流利嗎?
雙語學校的一個主要訴求,是希望孩子能在本土文化之上,再往上加一層英文能力。問題是,語言這東西不是光靠輸入就夠了,更不是每天上幾堂課就能內建在腦袋裡。
台灣的語言環境,本質上還是以中文為主。英語存在於學校、補習班、教材中,但在日常生活裡,大多時候都不是「必要」的存在。所以即使是雙語學校,若缺乏真實的使用情境,那些語言輸入也很容易變成短期記憶的堆疊。
有些學校試圖靠外師或沉浸式課程去營造那種語境,但效果很大程度要看家庭能不能同步配合。如果回到家之後,英文完全被收起來,那語言的延續性就會斷掉。孩子可能學會一些詞彙,但卻無法真正內化成可以靈活運用的語言能力。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對照情境: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孩子,常常中文聽得懂卻說不出口。因為他們在學校完全用英文,回家父母即便講中文,他們也會用英文回應。久而久之,中文的表達能力就開始退化。
語言學習其實就是這樣,不光是學校教什麼,而是生活裡怎麼用。雙語學校再完整,也無法代替孩子身邊日常的語境。
選擇雙語教育前,該想清楚哪些事?
尤其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很多家長會開始煩惱該選「全美語幼兒園」還是「雙語幼稚園」。前者大多是全天候外師授課,後者則比較像混合式,可能只有幾堂課或穿插一些英文活動。
但我後來發現,這類選擇其實要考慮孩子本身語言發展的狀態。如果母語還沒穩固,大量英語介入反而容易造成語言混淆,讓孩子在講話時變得斷斷續續、找不到字詞,甚至影響到整體的認知結構。
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對語言有同樣的學習節奏。有些孩子天生對語音敏感,聽一聽就能模仿;有些則需要很多的時間與安全感,才能慢慢開口。這種差異,不見得能靠「學校制度」來調整。
說到底,選擇雙語學校,也牽涉到家庭怎麼看待語言和文化。你是希望孩子有生活英文的能力,還是未來能直接銜接國外大學?這個定位會影響你對學校的期待,也會影響你願意投入多少時間和資源來配合。
回到孩子身上,選擇真的不能只看制度
語言教育一直都不是短跑,它比較像一場長時間的耐力賽。與其希望孩子能在短時間內「講得很溜」,不如問問看,孩子對語言本身有沒有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空間犯錯、慢慢來?
選擇雙語學校之前,我會建議家長先想想幾個問題:
- 孩子目前對語言學習有沒有興趣?他的母語能力穩不穩?
- 家裡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在課後延續語言練習?
- 學校的師資是否穩定?有沒有長期語境的延續設計?
- 這個選擇,是因為長期的文化規劃,還是短期升學考量?
有時候,我們容易被政策或廣告吸引,但語言這種東西,最終還是得落在人的身上。學校可以營造環境,但真正能決定孩子學得怎麼樣的,還是那個每天陪伴他的人,以及那個持續使用語言的日常。
這樣看起來,雙語學校是不是值得念,好像就沒有一個固定答案了。它可能很好,也可能沒那麼重要。重點是,你想要的教育樣貌,是不是孩子也能一起走進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