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佛法來華,一匹白馬踏破西域風沙;一座古寺,歷盡朝代興衰。
走進白馬寺,不只是探訪佛教的源頭,更像走進一段中國人信仰與文明交織的詩篇。
東漢永平十年(西元64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醒來後心念未解,便派遣大臣西行求法。
數月後,這支使團在今阿富汗一帶遇見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人攜帶佛經與佛像,乘白馬同行,終於抵達當時的大漢都城——洛陽。
為了迎接佛法入華,漢明帝於洛陽城西,仿印度樣式建起一組宏偉建築,供兩位高僧居住與翻譯佛經。
當時他們落腳的地方稱作「鴻臚寺」(主管禮儀與外賓接待),因此中國後來便以「寺」來泛稱僧院。而為了紀念這段馬馱佛經的功績,這座佛教史上的起點,便被命名為——白馬寺。

一馬開道,一寺傳世
白馬寺不只是建築之名,它是佛教東傳的第一座殿堂,被尊稱為「釋源」與「祖庭」。

這裡有:
- 中國第一座佛寺
- 第一座舍利塔──齊雲塔(塔身巍峨,如時間之筆高掛雲端)
- 第一本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
- 第一部戒律《僧祗戒心》
- 第一場佛道之爭的歷史現場
- 第一位出家取經的漢人比丘的起點
從漢朝至清代,白馬寺香火鼎盛,僧影綿綿。
但民國軍閥混戰,香火式微;文革時期更受嚴重破壞。
直至1972年後,白馬寺才逐步重整,恢復了往昔風采,如老僧入定般,安靜卻堅定地守著千年的信仰火種。

齊雲塔,原建於西元69年,是木造建築,北宋末年戰亂被毀,相片中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建,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高35米。
旅途中的小詩意:一朵牡丹在扇面盛開
我與妻子自洛陽市區搭公車前來,約莫四十分鐘,抵達白馬寺門口時,陽光正好,風微微涼。
寺門前,一位白髮阿婆正專注地在繪扇,她手下的每一筆,像是為時光設色、為記憶上墨。
我請她幫我畫上一朵牡丹——洛陽之花,也是佛前之彩。
她在扇面提字:「花開富貴,願心自在」,那一瞬,我仿佛感受到:有些旅行,是走在路上,有些旅行,是走進自己心裡。

走一趟白馬寺,不只為了回望過去,也為了聆聽內心未竟的信仰之聲。
佛法入華,是文化的洪流,也是精神的種子。
白馬馱經,跨越了疆界,也跨越了人與神的距離。
今日來此,不僅是觀寺,是觀心;不是拜佛,是拜時光中那不朽的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