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晶轉發「Critical Spectator」貼文,看待東南亞策略之地緣政治

由何晶轉發「Critical Spectator」貼文,看待東南亞策略之地緣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何晶(Ho Ching)轉發「Critical Spectator」貼文,批評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外交策略,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的「魅力攻勢」失敗。

壹、 貼文的核心觀點:

貼文認為習近平的外交策略(尤其在東南亞)過於強硬,導致中國失去區域信任,軟實力受損。

提到中國「被迫」尋求合作,顯示其在區域內的孤立,並認為東南亞國家更傾向與美國合作,而非中國。

貼文語氣帶有明顯的負面評價,稱習近平為「mobster」(黑幫分子),暗示其領導風格霸道且不受歡迎。

貳、 中國東南亞策略之地緣政治評論

1. 歷史背景

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可追溯至數世紀,受到貿易、文化交流以及偶爾的衝突所塑造。冷戰期間,中國對東南亞共產主義運動的支持,例如馬來亞共產黨和柬埔寨的赤柬,導致區域內政府對中國產生深刻的不信任。這段歷史遺留至今,許多東南亞國家仍對中國的意圖保持警惕。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在鄧小平與胡錦濤的領導下,中國採取了較為和緩的策略,強調「和平崛起」與經濟合作。2010年成立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標誌著雙方關係的高點,促進了貿易與互利經濟發展。然而,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的態度轉趨強硬,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其廣泛的領土主張與爭議礁石的軍事化重新點燃了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緊張關係。這一歷史背景為理解當前局勢奠定了基礎,東南亞國家正努力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2. 地緣政治與區域動態

東南亞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強權角逐的地緣政治棋盤,中美之間的競爭加劇了這一態勢。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該地區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項目,例如中老鐵路和馬來西亞的港口開發。雖然這些項目促進了經濟增長,但也引發了對債務依賴和主權的擔憂。例如,馬來西亞在2019年重新談判東海岸鐵路連結項目,反映了對陷入「債務陷阱」的恐懼。與此同時,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例如拒絕接受2016年常設仲裁法院支持菲律賓的裁決—加劇了區域內的焦慮。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已通過與美國加強聯繫作出回應,美國則透過「印太戰略」和與菲律賓的「肩並肩」聯合軍演增強其存在感。

美國為抵制中國的影響力提供了另一選擇,推廣「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這與對北京強硬姿態感到不安的東南亞國家產生共鳴。例如,新加坡深化了與美國的防務合作,在樟宜海軍基地接待美國海軍資產,而印尼則尋求美國投資以平衡中國的經濟影響。這種微妙的平衡行為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趨勢:東南亞國家並未完全選邊站,而是通過避險策略來最大化自主權。何晶轉發的《Critical Spectator》貼文捕捉到了這種情緒,指出中國的侵略性姿態正在推動該地區傾向華盛頓而非北京,這一動態植根於地緣政治策略與歷史不信任。

3. 中國的軟實力與外交策略

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表現參差不齊,過於依賴硬實力策略削弱了其成效。一方面,中國投資於文化外交,例如在該地區設立孔子學院以推廣中文和文化,並為東南亞學生提供獎學金。經濟援助也是一個工具,中國在2020-2021年間向柬埔寨和寮國等國提供了大量COVID-19疫苗捐贈,贏得了部分政府的善意。然而,這些努力往往被北京的強硬外交所掩蓋。「戰狼外交」—以中國外交官的挑釁性言論為標誌—已疏遠了區域夥伴。例如,2020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針對COVID-19起源的激進推文在東南亞引發反彈,該地區的公眾意見因南海爭端本已對中國持懷疑態度。

《Critical Spectator》的貼文突顯了這一失敗,指出習近平在東南亞的「魅力攻勢」適得其反,暴露出中國已無法通過脅迫獲得合作的迫切需求。中國的軟實力進一步受到其國內形象的影響:對香港和新疆的鎮壓損害了其作為友好夥伴的聲譽,特別是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民主國家,這些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對維吾爾人的待遇尤為敏感。與胡錦濤時代強調「互利合作」相比,習近平的任期過於依賴經濟影響力和軍事姿態,這一策略正如貼文所述,侵蝕了中國本可建立的信任。這一軟實力目標與強硬行動之間的錯位凸顯了中國區域策略的關鍵缺陷。

4. 何晶的訊號、公開話語與貼文的語氣

何晶轉發《Critical Spectator》貼文的行為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將她的個人影響力與更廣泛的區域情緒相結合。作為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的妻子,何晶是一位重要人物,儘管她不擔任公職,但她的行為常被視為反映新加坡菁英觀點。轉發一篇批評中國東南亞策略的文章,顯示新加坡政治與知識界對北京發展方向日益感到不安。新加坡長期以來在中美之間保持小心平衡,既受益於中國投資,又在樟宜海軍基地接待美國軍事資產。何晶的行動可能顯示立場的微妙轉向,顯示新加坡—甚至可能其他東協國家—對中國的強硬策略感到越來越疏遠。

在亞洲國際關係中,公開話語常扮演關鍵角色,非官方聲音如學者、媒體和知名人士塑造了區域敘事。何晶的轉發是一種低強度但高可見度的外交訊號,將《Critical Spectator》的批評放大給更廣泛的受眾。雖然將習近平稱為「mobster」(黑幫分子)的情緒化語言,可能被視為帶有西方偏見的評論,另一方面,這種表述確實也表述出一般東南亞民眾的心理感受。此外,貼文的核心論點—中國的領導風格正在使其失去區域信任—與可觀察的趨勢相符,例如菲律賓在馬可仕總統領導下轉向美國。何晶間接認同這一觀點,新加坡菁英可能在向中國發出訊號:其當前路線正在侵蝕其軟實力和影響力,這一訊息可能在東協內部引起共鳴。

5. 長期影響

若中國繼續維持當前路線,其在東南亞的角色可能面臨深遠的長期影響。首先,信任的侵蝕可能促使東協國家與其他大國如美國、日本和印度深化關係,作為更廣泛的避險策略的一部分。例如,日本已通過雅加達—萬隆高鐵等基礎設施項目加強參與,直接與中國項目競爭。印度的「東向政策」也尋求擴大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為中國和美國提供另一選擇。這種多元化可能減少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如果東協國家團結起來與北京談判更優惠的條件,正如馬來西亞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的重新談判所示。

其次,中國若無法重建軟實力,可能限制其塑造區域規範和機構的能力。東協歷來抵制任何單一大國的主導,中國的行動可能使其被視為威脅而非夥伴。長遠來看,這可能導致東南亞更加碎片化,小國與不同外部大國結盟,削弱區域團結。對中國而言,風險很高:失去東南亞的影響力可能阻礙其更廣泛的目標,例如確保南海的海上通道及通過「一帶一路」擴大全球影響力。

最後,《Critical Spectator》的貼文及何晶的轉發可能促使中國重新評估其策略,儘管北京歷來對外部批評持抗拒態度。轉向更具和解性的外交—類似胡錦濤時代—可能有助於中國重獲信任,但這需要大幅偏離習近平集中化、強硬的領導風格。若無此改變,中國可能成為一個被恐懼而非喜愛的區域大國,這種地位或許能帶來短期收益,但可能損害其在東南亞及更廣泛地區的長期願景。



avatar-img
鐵鏽帶歐吉桑的隨筆
0會員
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