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告式政策到市場引導,掌握原油、債市、資本財訂單、通膨與聯準會動向
川普重返政壇後,其經濟策略延續「美國優先」的核心邏輯,但操作方式更精準,政策落實以「預期引導」為主軸。核心施政思維包括減少政府支出、推動美元適度貶值以縮減貿易逆差、推行對等關稅保障本土產業,並實施減稅以刺激企業活力與資本支出。此一系列措施皆以強化美國經濟動能為目標。
市場預期主導政策走向
市場從來不是靜待政策實施才做出反應,而是根據「預期」提前進行資金配置。川普的一句話,往往就足以撼動市場。近期他在公開場合持續施壓聯準會(Fed)降息,導致美元指數急貶、美債價格走跌、黃金價格屢創新高。金融市場的即時回應也凸顯出當前投資者對通膨與貨幣政策變化的敏感性。
川普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表面上是一場貿易談判,但實質上也可能觸發通膨上行與經濟成長放緩的雙重壓力,形成「停滯性通膨」的潛在風險。因此,川普採取「試水溫」策略,先行推出10%的對等關稅,觀察市場與企業是否能承受這樣的成本轉嫁。這是戰略性的設計,既能釋放強硬信號,也保留政策彈性。值得注意的是,川普近期在關稅議題上,語調逐漸由強硬轉為相對鴿派,暗示其對目前市場反應已有所警覺。從這一點可見,川普深知「水溫已熱」,故開始推進對等關稅的談判與修正,以爭取更多彈性空間,避免政策失控。
原油與耐久財訂單的背後訊號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近期WTI原油價格雖一度回落至每桶65美元以下,暫時紓解通膨壓力,但從原油遠近期價差變化來看,自4月9日後有明顯攀升趨勢,顯示現貨市場需求增加。這波上行反映出因10%對等關稅預期推升了製造業訂單,進而強化原物料採購需求。


資料來源:U.S. Census Bureau


資料來源:Boeing
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4月24日公布的耐久財訂單數據顯示:非國防飛行器及零組件月增139.0%,資本財增24.3%,非國防資本財則月增29.4%。即便部分航太零組件原物料維持25%原稅率,仍可觀察到波音3月訂單較前兩月大增292%,有趣的是除了中銀租賃外(BOC Aviation),日航和大韓航空也有大訂單。客運需求短期內不會有如此升幅,反映出企業提前建置庫存,可能與貨運需求有關。
債市動盪與流動性風險


資料來源:FRED
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升破4.6%,反映市場對停滯性通膨、聯準會政策不確定性與財政赤字擴張的高度警覺。大量槓桿交易進行中的美債基差套利,出現連環平倉情形,推動長債下跌。
同時,市場流動性指標之一的隔夜逆回購(RRP)餘額降至歷史低點,說明市場資金環境緊張,信用利差同步擴大。
關稅通膨傳導與政策鴿鷹拉鋸
川普的對等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策略交互作用,使得成本加速向終端市場轉嫁。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批評IMF與世界銀行偏離主軸,強調應聚焦在國際貨幣合作與避免競爭性貶值。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亦警告,若關稅擴大將導致結構性通膨。尤其在全球貨幣貶值與美元升值之際,高關稅進一步推升進口成本,美國將面臨輸入性通膨的雙重壓力。當前服務與住房類通膨仍具高度價格黏著性,短期難以回落。
聯準會的政策難題
目前利率維持在5.25–5.50%,但川普持續向聯準會施壓降息。若未來通膨再起與市場波動擴大,聯準會可能重啟資產購買(QE),但這亦可能刺激風險資產,形成通膨預期惡性循環。
聯準會雖強調政策獨立性,但當「政治壓力+市場定價」開始主導預期,整體政策傳導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也同步升高。
結語:預期管理的領導策略
此刻,市場正在定價的,從來就不只是「川普說了什麼」,而是「他接下來可能會怎麼做」。
整體而言,川普的政策策略可被視為一種預期管理。他的言論不僅用以施壓貿易對手與聯準會,更用來影響市場心理與資金流向。但當市場預期過度反應或出現劇烈波動時,他也會選擇策略性降溫,展現政策彈性與務實面。
結論是,川普政策的本質,不在於立即行動,而是對市場預期的精準拿捏。他熟悉媒體與市場的語言,用「預告式政策」引導風向,用「彈性式修正」維持控制力。在這樣的架構下,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產業決策者,都應理解這是一場博弈式政策實驗,其真關鍵不在於已說出口的關稅與降息,而在於接下來川普「如何執行」與「如何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