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開誠布公達成共識,自古以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聽起來像是聽君一席話如廳一席話的廢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變化來體會看看這句話。
從崇尚神學到信仰科學,從地心說邁向日心說,整個過程歷時約450年。1543年,日心說正式登場——哥白尼出版了《天體運行論》,並在同年去世,享年70歲。然而,後續研究日心說的學者命運卻遠比哥白尼更為坎坷。
1600年,布魯諾因主張日心說及多重宇宙理論被教會處以火刑。1632年,伽利略出版《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公開質疑教會擁護的地心說,結果翌年即遭宗教裁判所審判,被迫否認他與前人共同的科學成果——日心說。
而伽利略余生都在教會的軟禁中度過。
直到1758年,基於1609-1687年間大量科學證據的累積,教會才讓步,將《天體運行論》從天主教《禁書目錄》中移除,象徵地心說正式跌下神壇,此時距離日心說提出已過215年。
最終,直到1992年才有正式平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伽利略平反,承認教會當年對伽利略的處置是錯誤的。而從日心說的提出到這些偉大學者獲得應有的尊重,整整花了約450年的時間。
(有動畫可以讓大家更直觀的窺視當時的情況;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但這也許對我們來說太遙遠太難以想像了,我們來試著想像台灣本土島上的人可能體會過什麼變化吧。
從南島語族原住民的祖靈之地,直到列強們發現這塊海上瑰寶,成為了百家爭奪的戰略要地,再到殖民統治的實驗場,又蛻變成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是權威走向民主轉型的優等生,每一次轉折都像是一次蛻變,既痛苦又帶來新生。
當荷蘭人的船隻首次靠岸,打破了台灣原住民族千年的自給自足生活。隨後,鄭成功帶著漢文化的種子渡海而來;清帝國將其納入版圖後,更多的移民潮改變了島嶼的人口結構。甲午戰爭的硝煙散去,日本的現代化工程則徹底改造了台灣的城鄉面貌。二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了新的統治階層與文化元素。這些層層疊加的歷史印記,使台灣社會呈現出獨特的多元文化樣貌。
然而,最震撼人心也讓我最感到驕傲的是,20世紀末。從白色恐怖到和平解嚴,從權威統治走到民主選舉,台灣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完成了讓許多國家耗費世紀才能達成的政治蛻變。那些曾經熱血流汗上街頭為理想抗爭的學生們,後來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曾被社會抹去聲音的族群,如今已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文化認同。這段從壓抑到釋放的旅程絕不容易,但這些不禁改變了政治體制,更深刻重塑了台灣人對自我的認知。
台灣人對自我的認知就如同混血兒時出生後常有的身分混淆感,「我究竟屬於什麼身份?」。今日的台灣,已非任何外來政權可以簡單定義的混血美人了。她是原住民文化的延續,也是多元族群的熔爐,她保留著華人含蓄傳統的保守以及精采的文化底蘊,也吸收了日本以及西方的嚴謹以及自由。她有著亞洲價值的根,也吸收著民主自由理念的養分,這種獨特的混合,是世世代代台灣人在歷史激流中不停調整站穩腳步、調適創新的產物,在我心目中台灣像是母親一樣的存在,因為母親包容且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如何對她,她只是給予關愛。
變化正是台灣這塊寶島自古以來就不停面對的挑戰,直面變化的勇氣更是身為台灣人民的特質,在每一次看似不可跨過的高牆,台灣人民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再到今日醫療、生技、科技的寵兒;從權威體制到出生的民主,再到更加成熟的公民社會,台灣的故事告訴我們,變化雖然充滿了令人心慌擔憂的不確定性,卻也蘊含了無限可能性。在這片多元的土地上,人們學會了在變動中尋找平衡且包容彼此的不同,在紛擾中創造和諧。這也許是台灣最寶貴的歷史智慧——不是抗拒變化,而是選擇擁抱它,不是將異議抹去將一切單一化,而是多元共存兼容並蓄。我相信這寶貴的歷史智慧將會引領台灣在未來的變化中,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