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On Earth We Believe ?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What On Earth We Believe ?〉2023-04-15


  「哥白尼式的轉向」,在最廣義的用法裡,被泛指某種在特定領域中顛覆性的重要改變,故也被稱為「哥白尼革命」。而狹義來說,哥白尼式的轉向則關聯到一種「基準的變動」。尤其是--從以穩固不變的世界為核心,回歸到從人類(探究者)的角度出發。


  就像要一種教育從「課本寫什麼你就背什麼」轉變到「什麼真正讓你想要知道,就來學什麼」的困難。要讓一直以來相信地球是世界中心的人類社群意識到「日升日落」的另一種可能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動,也是一件巨大的工程。


  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改變在人類思想史中並不罕見,不僅僅是康德對於人類理性能力的探究,彌爾對個體自由與幸福的提倡、尼采對人類生命的讚頌、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乃至於相對論、現象學,都在不同的領域上將思考基準轉回主體的視角。


  在實踐科技領域,mp3、jpg技術等從「人類知覺難以分辨」的角度進行有損壓縮;部落格、影音平台、社群網站將人類在網路上的主要身分從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轉變為可以主動挑選甚至提供內容的創造者;圖形介面、觸控螢幕、智慧型手機、ChatGPT等軟硬體也讓我們在使用這些科技成果時,愈來愈少需要去專門學習特定操作技巧,而是讓它們貼合我們的直覺結構。


  

  這些轉變都在在展現了一種專業知識的發展軌跡:最早的探究者首先從自身實際的體驗與需求出發,創造了具體的理解方法。這樣的方法經歷一系列鑽研與推進之後,逐漸形成一個穩固的體系。在那之後,會有新的探究者在前人的基礎上,再一次回頭考察實際體驗,重新給出新的方向。


  這不僅是一次次的典範轉移,前一代的人給出的對傳統的挑戰,成了下一代需要挑戰的傳統。前一代的思想家與實踐家面對與解決的是他們在自己時代中遭遇的問題,他們留下的解方部分可用,部分則完全脫離了我們真實的生活。於是,一些更重視真實體驗的人,擺脫了當代科學對我們的控制,在2009正式地重啟了他們的學會--Flat Earth Society。是的,這不是一個宇宙級別的玩笑,我的意思是,基於我們的實際體驗,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地平說」。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該要像Kyrie Irving那樣公開地宣揚地平說,並吞下背後那大量難以協調的陰謀論與特例。但反過來說,與一個沒有機會接觸現代科技與天文學教育的人基於其生命經驗素樸地相信大地(Earth)是平的相比,我們去說我們所處的大地其實是一個球體時,難道不和那些宣稱NASA造假的人在我們眼中的樣子一樣可疑嗎?


  任何一個對科學成果(而非科學思維)抱持強烈信心的人都可以輕易地給出大量關於「球型大地」的證據,但那些證據都是與自身經驗斷裂的「書本證據」。除非主張造假,不然不同意恐龍存在的人至少必須在看到史前文物時,接受世界上曾經生長著某種--雖然不是恐龍但--有著巨大骨骼的生物,但哪些實際經驗向我們證明了大地是球體?


  從太空拍下的照片和影片、宇航員的說詞、多次環遊世界的人對大地兩端相互連通的證言……,這些種種都是證據,但那都是在我們已經接受這個體系之後才如此地理所當然。


  就像我們可能會覺得當時的人應該稍微懷疑馬可波羅對東方的描述,「政府與科學界一直在欺騙我們」這樣的陰謀論固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同時,要去排除掉種種素樸的體驗和疑惑,我們的確需要接受一大堆一般人沒辦法親自驗證的科學說法。在這個問題上,一個比查爾斯.龐茲更加傳奇的天才,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傳奇的"Poyais"騙局帶來的啟示


raw-image


  十九世紀時,來自蘇格蘭的MacGregor透過販賣拉丁美洲國家債券與募集移民資金收穫了(當時的)130萬英鎊,然而那個國家"Poyais"卻從來就不存在。大量的英國人--其中也不乏上層階級與知識分子,都相信MacGregor與他以假名Captain Thomas Strangeways寫的導覽書。


  除了當時殖民地熱潮下的貪婪與盲信之外,更直接地導致這件事能發生在當時卻很難發生於現在的因素是:當時的科技與交通昂貴且並不普及。當時的人並沒有即時地圖資訊可以查看(尤其當時拉丁美洲的確有許多新興國家)、也沒辦法短時間內親自去當地一趟,人們只能相信號稱從那裡回來過的人的說法。除非是陰謀論者,不然我們通常不會直接假定那些帶來機會與夢想、訴說宏大故事的人在說謊。



  對於「球型大地」,我們能做的事情似乎是像19世紀的英國人相信MacGregor那樣相信那些科學說法,並期望最後不會有什麼一直隱瞞著我們的真相。也就是說,我們相信那些科學家的宣稱與地平說的支持者相信「學會」說法之間沒有本性上的不同。


  這向我們揭示了:所謂的科學並不僅僅是一個個「眼見為憑」的實驗結果,而是一個具有龐大信用體系的社群。科學家們必須像信用卡發卡銀行相信我們會繳卡費一樣,相信那些他們沒辦法一一去證實的科學成果,並隨時準備用新的研究成果去推翻它。


  一個真正相信科學的人會相信「球型大地」有可能最終被證實是錯的,就像當前的地平說被科學摒棄一樣。若我們沒有帶著「可錯論」的態度去考察那些並非從我們實際體驗出發的知識,便以像是「我們是真理、你們是笨蛋」的方式看待地平說,也許這次我們相信的理論是對的,但那還是盲信的一種。



  Poyais的故事也揭露了社會另一個面向的問題。我們的知識、科技與交通都有著嚴重的資源分配落差。我們沒有辦法上太空,多數人也沒有機會環繞世界來對世界的閉環性親自確認。在我們無法親自獲得「地球」的體驗的前提下,「球型大地」和「平坦大地」都是一種信仰。


  不可否認,對當前科學共識的基本信任對科技進步與知識普及有很大的作用,但理所當然地接受那些與實際經驗斷裂的知識,則違反了科學思維的核心思想。


  就像日升日落的原因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我們之所以能知道物體存在著背面,是因為我們能夠走到它背後。在這個時代裡,我們接收了太多與自身體驗斷裂的知識,那之中有些在那一刻為真、有些在這一刻為假。作為一自由與主動的探究者,我們需要更顯著的「知識、科技與交通的民主化」,才能走出柏拉圖的洞穴與綑綁。





延伸閱讀:

〈「他們」在騙你:陰謀論與認知作戰〉

〈如何回應「懷疑主義」?:對一種脈絡主義方案的評估〉

〈可否證的主體絕對主義〉

〈真實世界的「電幕」:短影音與被重塑的認知框架〉

〈Puzzled-is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6會員
88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1
  作為一名每天晚上留給自己兩小時坐在電腦前打字的人,今天的行程自然也是這樣。如果要說今年有什麼成就的話:沒有任何一天真的沒挪出時間或寫不出東西。這值得給自己一點微鼓勵(左右手食指快速彼此觸碰六下)。本來還想寫些下個年度的安排,但今日事今日畢,明年的事情,明年再來說。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30
  我們能看見樓上的房東與樓下的房客,我們能往上走也能往下落。我們會經歷痛苦與不安、焦慮與急躁,但同時又有足夠的支持性社會網絡。我們不是那些「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人,也不是那些「再怎麼努力都注定要被辜負」的人。我們所要前往的地方既要求著努力,也要求著機運。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2024/12/29
  一個真正遵循道德或任何一種規範的所謂「自律」的人,不應該僅僅是遵循一個現存的規範,依樣畫葫蘆地將自己行為成該種規範的形狀。而是,他會去給出一個,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構造出來的規則。他不是放棄思考,被動地遵循。而是,透過規則,他去將自己展現為自身行為的主人,去透過規則落實自己的價值觀與意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在哥白尼提倡地動說之前,便有一小群人承繼彼此的夢想與信念,他們秘密研究天文,躲避教會的異端審查,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他們仍奮不顧身矢言推動地球轉動,幾世代人共同見證地動說的完成。這段充滿傷痕與熱血的歷史,成為火苗,再次燃放在所有人心中。
Thumbnail
在哥白尼提倡地動說之前,便有一小群人承繼彼此的夢想與信念,他們秘密研究天文,躲避教會的異端審查,即使生命危在旦夕,他們仍奮不顧身矢言推動地球轉動,幾世代人共同見證地動說的完成。這段充滿傷痕與熱血的歷史,成為火苗,再次燃放在所有人心中。
Thumbnail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該要像Irving那樣公開地宣揚地平說,並吞下背後大量難以協調的陰謀論與特例。但反過來說,與一個沒有機會接觸現代科學、基於其生命經驗素樸地相信「平坦大地」的人相比,我們去說我們所處的大地其實是一個球體時,難道不和那些宣稱NASA造假的人在我們眼中的樣子一樣可疑嗎?
Thumbnail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該要像Irving那樣公開地宣揚地平說,並吞下背後大量難以協調的陰謀論與特例。但反過來說,與一個沒有機會接觸現代科學、基於其生命經驗素樸地相信「平坦大地」的人相比,我們去說我們所處的大地其實是一個球體時,難道不和那些宣稱NASA造假的人在我們眼中的樣子一樣可疑嗎?
Thumbnail
Only time can tell What we had believed Is right or wrong Til the day we prove.
Thumbnail
Only time can tell What we had believed Is right or wrong Til the day we prove.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毀三觀,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顛覆的看法所改變或影響。《世界觀》一書正是一本人類世界觀更迭的演化史。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談起,到後來的牛頓力學的世界觀、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世界觀、以及當代量子力學的世界觀。說明過去被堅信是鐵一般事實的世界觀,是如何慢慢的受到新的證據、新的儀器、新的理論等的
Thumbnail
地球尚未完全融入新時代,這個過程總共花了約三個世紀;眾所周知,我們現在正處於這一進程的最後幾週,因此正在經歷這一過渡的重大事件。 人類已知的所有系統,包括那些對我們隱藏的系統,都開始瓦解。一切都不再是以前的影子了。
Thumbnail
地球尚未完全融入新時代,這個過程總共花了約三個世紀;眾所周知,我們現在正處於這一進程的最後幾週,因此正在經歷這一過渡的重大事件。 人類已知的所有系統,包括那些對我們隱藏的系統,都開始瓦解。一切都不再是以前的影子了。
Thumbnail
從佛法看「揚升五維地球」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前行」與「加行」。   三維地球是物質,黑暗,二元對立,有一個贏家,就要有一個輸家,乃至很多個輸家,有一個正確的標準答案,其他的都是錯誤、異端,世界從婆羅門階級到今天的消費主義階級,傳統的成功就是不斷比較,不斷往上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顧因果,
Thumbnail
從佛法看「揚升五維地球」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前行」與「加行」。   三維地球是物質,黑暗,二元對立,有一個贏家,就要有一個輸家,乃至很多個輸家,有一個正確的標準答案,其他的都是錯誤、異端,世界從婆羅門階級到今天的消費主義階級,傳統的成功就是不斷比較,不斷往上爬,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顧因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