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都江堰市,
岷江滔滔,穿山破石,激流不止。
而在這片古老又靈性的水域之上,
橫臥著一座歷經千年的古橋——安瀾索橋,
又被親切地喚作夫妻橋。

這裡,連接的不只是兩岸,
更跨越了歲月的洪流與人心的滄桑。
一座從戰國走來的橋
故事得從戰國時期說起。
秦昭王年間,蜀郡守李冰率眾興建了宏偉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同時,在岷江激流之上,以竹索編織而成的索橋也應運而生。
《水經注》、《華陽國志》皆有記載,
證明安瀾索橋與都江堰同時代,已有超過兩千年歷史。
那個時代,人們口耳相傳——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
可見當年岷江之險,令人聞之色變。
名字的更迭,是時代的註腳
初名珠浦橋。
宋代,大理評事梁楚重修,用竹索搭建吊橋,改稱評事橋。
明末動亂,地方為阻張獻忠,毀橋改渡,名為伏龍渡。
但改為渡船後,岷江水勢依舊洶湧,
船難悲歌一再上演,
行人臨江感嘆,怨聲載道,
命運,似乎總是懸在波濤之上。
一段為蒼生築橋卻以命償還的悲歌
直到清嘉慶八年(1803年),
渡口再度翻船,百餘人命喪波濤。
此時,一位名叫何先德的私塾先生,
來自貴州畢節,素有樂善好義之名。
他察地形、查古籍、訪工匠,向縣令吳升上書,終得批准。
何先德發願募資,只為一件事——
讓百姓安然過江,不必再為一場渡河,賭上一條性命。
1804年,建橋動工。
然而命運弄人,橋尚未完工,
兩位樵夫違禁過橋,狂風驟浪中不幸墜水而亡。
地方惡勢力趁機構陷,
誣告何先德草菅人命,最終被判死刑。
一場為蒼生搭建的善舉,
竟成了自己慟赴九泉的悲歌。
一位女子,續起斷橋與未竟之志
何師母楊氏,強壓悲痛,
繼承丈夫遺志,續募資金,
在橋兩側加設竹翼纜作為扶欄,
讓行人真正安步於狂瀾之上。
橋因此改名安欄橋,後演變為安瀾橋,
寓意「不畏波瀾,安然過江」。

(清代何老師夫妻建起之安瀾索橋原全長約500米。圖片所拍仿舊橋造型為原橋下移100多米,並將竹索全部改為鋼索結構,乘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製的橋墩,橋身也縮短為240米)
後人為紀念這對忠義夫妻,
在橋旁建起何公何母祠,
也用義田收入,專門用來維護索橋,
安瀾橋因此安然無恙。
站在今日的安瀾索橋上,
微微晃動間,仍能感受當年橫越激流、挑戰天險的那股力量。
腳下是怒吼不息的岷江,
眼前是都江堰「分四六、平水旱」的千古奇跡,
人在橋上,
如站在歷史與自然搏鬥的脊梁。
跨過的,不只是江流
走過安瀾索橋,
不只是跨過一條江,
更是穿越了一段滄涼又熾熱的時光。
一個微不足道的私塾先生,
一段無怨無悔的初心,
一場跨越千年的信仰。
心中留一座橋
願我們行走在今天的安瀾橋上時,
不只是讚嘆古人的工程智慧,
更記得——
在最險惡的洪流之上,
曾有人,為了別人,搭起了一座不問代價的橋。

(何老師夫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