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卡住?——走出BANS:怪罪、自責、忽略、硬撐的惡性循環

為什麼總是卡住?——走出BANS:怪罪、自責、忽略、硬撐的惡性循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工作上,遇到卡點,幾乎是每個人無可避免的經歷。

明明很努力了,卻總是無法推進;
明明知道該改變,卻怎麼也動不了;
明明不想放棄,心裡卻一遍遍湧起無力感。


你可能以為,卡住,是因為事情太難,或環境太糟

但更常見的真相是: 我們陷入了一套無意識的惡性循環——BANS。

  • B – Blame(怪罪)
  • A – Apologize(自責)
  • N – Neglect(忽略)
  • S – Strain(硬撐)


這四種反應,就像四個隱形的泥沼,悄悄地拉住了我們,讓卡點越陷越深。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四個陷阱,一層層打開,看見自己是怎麼被困住,又怎麼慢慢走出來的。

raw-image

🎯 第一類:Blame|怪罪別人,暫時卸下焦慮,但失去改變的力量


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本能地掃視四周,找一個「可以怪的對象」:

  • 「是對方溝通不清!」
  • 「是流程設計太爛!」
  • 「是老闆要求太不合理!」


把錯推給外界,當下確實能讓自己舒服一點。

怪罪別人,讓我們暫時逃離自我懷疑的折磨。

但代價是——

我們失去了改變的主動權,只能被動等待別人改變,才能解套。


🧩 小比喻:

就像你在暴風雨中,責怪天氣,責怪船,卻忘了自己也握著船槳。 不扭動手上的槳,怎麼轉向?

📍 問自己一句:「除了怪罪,我有沒有哪怕一點點,可以自己主動改變的空間?」


🧭 第二類:Apologize|自責內耗,看似負責,實則壓垮自己


另一種常見反應,是把所有錯攬到自己身上:

  • 「都是我不夠好。」
  • 「早知道就該小心一點。」
  • 「如果我再努力一點,可能就不會這樣了。」


這種反射式自責,常被誤認為是「負責任」。

但事實上,過度自責,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用內耗來麻痺焦慮。

自責到最後,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累,越來越小,越來越無能為力。

🧩 小比喻:

就像背著破了洞的水桶,不停加水,不停道歉,卻從來不去補洞,只會讓自己越背越重,越走越慢。

📍 問自己一句:「道歉之後,我有真正試著修正結構,還是只是用自責掩蓋了問題?」


🌫️ 第三類:Neglect|忽略問題,假裝沒事,卻埋下更大隱患


有些時候,面對卡點,我們乾脆選擇:

  • 「算了,先擱著。」
  • 「沒事啦,再觀察看看。」
  • 「時間會解決一切吧。」


短暫忽略,似乎讓人喘口氣。

但被忽略的問題,不會自動蒸發,只會在暗處悄悄發酵, 變得更棘手、更難以收拾。


🧩 小比喻:

就像看到屋頂有一條小裂縫,心想「下次再修吧」,結果幾場雨下來,裂縫變成了滲水、發霉,最後整片天花板坍塌。

📍 問自己一句:「我現在選擇忽略的,是小裂縫,還是未來的大災難?」


🌪️ 第四類:Strain|硬撐到底,看似堅強,實則透支自己


還有一些人,選擇了最「英勇」的方式:

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問,硬著頭皮撐下去。

  • 「撐一下就好了。」
  • 「再努力一點,一切會好起來。」
  • 「不能讓人失望。」


在別人眼中,他們堅韌、能扛、值得信賴。

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心裡那口氣,撐得多辛苦、多孤單。

硬撐,不是解決問題,只是延後崩潰。

🧩 小比喻:

就像用破舊的繩子死命拉著沉重的船,表面上還在前進,但其實每一寸都在消耗著最後的力氣。

📍 問自己一句:「我是在真的推動問題前進,還是只是靠意志力撐著,不讓自己崩潰?」


🪞 結語:走出BANS,才是真正的轉捩點


Blame、Apologize、Neglect、Strain——

這些反應,本能而自然,沒有人該因此責備自己。 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裡, 卡點就會像一張越纏越緊的網,讓我們越掙扎越無力。


真正的改變,從來不是責怪得更狠、自責得更深、忽略得更久、撐得更久。

而是從一個小小的意識開始:

「我可以選擇,除了本能反應之外的路。」

也許一開始很難,也許第一步會顫抖, 但只要你願意慢慢走出BANS, 你就會發現:

每個卡點,

其實都藏著一個更自由、更有力量的自己。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8會員
33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想要真正穩定成長?先從每天小小推進開始(Frequency),別小看一點點;再練習聽見自己的進步訊號(Feedback),哪怕只是個小突破;最後,學會感受那份屬於自己的小成就(Fulfillment)。這套黃金循環,不靠意志力苦撐,而是靠節奏感自然滾動。每天一小步,你就在悄悄打磨出更強大的自己。
想真正解決問題,先學會看懂問題。RISK框架教你從重複出現、影響關鍵、自我歸因、知道但說不清四個角度來辨識卡點。不是做得少,而是看得淺;不是人不行,而是方向不對。下一次問題來了,別急著硬撐,先用RISK問自己,找到真正該動的地方,才是真的成長。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想要真正穩定成長?先從每天小小推進開始(Frequency),別小看一點點;再練習聽見自己的進步訊號(Feedback),哪怕只是個小突破;最後,學會感受那份屬於自己的小成就(Fulfillment)。這套黃金循環,不靠意志力苦撐,而是靠節奏感自然滾動。每天一小步,你就在悄悄打磨出更強大的自己。
想真正解決問題,先學會看懂問題。RISK框架教你從重複出現、影響關鍵、自我歸因、知道但說不清四個角度來辨識卡點。不是做得少,而是看得淺;不是人不行,而是方向不對。下一次問題來了,別急著硬撐,先用RISK問自己,找到真正該動的地方,才是真的成長。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