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而思-avatar-img

查而思

137 位追蹤者

查而思

137 位追蹤者
我的職涯從技術工具人到管理者,直到創業後深耕人才發展與組織發展。我深信,組織的發展不僅需要理性規劃與策略,更需要在情感層面給予支持與陪伴。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能找到那些關鍵的拼圖,幫助每一個組織和個體,不僅變得更有效率,也變得更有情感連結與力量。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09會員
416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很多人卡在完美與焦慮之間:想更準備、想更聰明、想更對。 但越想越動不了。別再追「最好的答案」,先做、再學、再微調。 行動不是冒險,而是讓思考回到現實的唯一途徑。
Thumbnail
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只是被大腦的「自動反應」推著走。覺察,就是在那一秒按下暫停鍵,重新看清事情的全貌。當你願意慢一點,誤會會變理解,焦慮會變穩定,問題也會真的被解開。
Thumbnail
別再為部屬的人生交作業。課題分離教領導者兩件事:一是專注可控、放下不可控;二是尊重他人學習,別搶走改變的機會。當你釐清界線,你的領導會更穩,團隊也會更成熟。領導,不是犧牲自己,而是讓每個人學會為自己負責。
Thumbnail
贊同!!習慣養成的迴路是:行動 → 獲得回饋 → 感覺進步 → 產生內在動機。如果主管總是介入,部屬的迴路就會變成:行動 → 錯誤/失敗 → 主管接管 → 失去回饋。久而久之,部屬會無法成長~~
貓咪的世界很小,但牠的眼睛很大。 同一個窗台、同樣的陽光,牠都能看出新故事。 好奇不是為了改變外在,而是改變看事情的角度。 當你敢用好奇取代害怕,生活就不再只是在重播,而是重新開始。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10/06
好奇心正是判別內在年齡的準繩 當一個人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 那麼這人不是失智就是已經衰老了(專指心理上的 )。 有個說法很妙:有20歲的朽木;也有80歲的長青樹。 還有個墓誌銘:這人30歲已死;60歲才下葬。
在職場裡,我們常被「快一點!」綁架。問題一出,立刻動手、立刻補救,卻沒空看清問題本身。這不是專業,而是焦慮的反射。當你能停一秒、看懂問題、邀請別人一起思考,才是真的效率與成熟。
Thumbnail
行為改變不是靠決心,而是靠更新大腦的資料庫。 別再用舊經驗判斷未來, 從一個小實驗、一個新反應開始, 你的大腦就會學會新的安全方式。 改變,不是破壞穩定,而是重建熟悉。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10/05
對不完整的資訊 大腦會自動“腦補”把資訊或畫面朝“經驗值”補足 以至於真相和想像自然有差距。 舊時雜誌發表過刑事案件的目擊證人 在指認兇嫌時就曾經錯誤百出 甚至反覆確認仍有極大的疑問 到最後完全放棄作證。 敬祝中秋佳節 闔家團圓 平安快樂!!!
職場的天花板,不只來自外部限制,更多時候是經驗和習慣變成了枷鎖。AI時代讓天花板更快出現,也更會「移動」。真正的危險不是天花板,而是選擇停下來。唯有不斷長高,學新工具、挑戰新方法,才能把天花板當成下一個跳板。
Thumbnail
恐懼常讓人退縮,但好奇能悄悄化解它。就像小貓從沙發底下探出頭,先觀察吸塵器,再伸爪子試探,我們面對未知時,也能從「怕失敗」轉成「想看看會怎樣」。當注意力從害怕轉為好奇,恐懼就不再是阻力,而會成為推你向前的動力。
Thumbnail
真正讓人抗拒的不是改變,而是未知、孤單與「怕出錯」。如果能給清楚方向、允許試錯、提供自主選擇,並一路看見進步和夥伴支持,那麼心理安全感就會跟上。改變會從壓力,變成一次次能累積自信的旅程。
Thumbnail
很多改變不是「我想要」就能做到,因為行動大多來自前意識的自動反應。減肥想少吃宵夜,卻還是手伸向零食,就是舊習慣在作祟。要改變,就要先更新前意識的「快取記憶」,透過環境設計與反覆練習,讓新的行為成為自然反應。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