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平台Threads上,不時會看見像這樣的內容:「突然發現銀座好像觀塘」「經過倫敦這條街以為自己在沙田」這些有感而發的人有些只是在異國短暫旅行,有些則是離鄉別井移居國外;但似乎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總會下意識地尋找「家鄉」的影子。
「似乎大家都在尋找一個似香港,又不是香港的地方。」梁洛熙回想他與朋友聊起移民的去向,對方說目的地是一個「好似馬鞍山」的地方。1 這一句話,啟發梁洛熙整個「烏托島」系列的創作。

《一個人的烏托島》展覽現場照
我在看完這個展覽後,回家和父母談起彷彿已成為歷史遺物的地圖、再說到在那個沒有Google Map的年代是怎麼從新界前往從未去過的九龍街道。生活在可以網上一鍵查詢最短路線、還可以預覽所有未知風景的今天,我都忘了原來地圖除了指示方向、劃分邊界、還可以讓我們幻想那些從未看過的風景。而這也正是《一個人的烏托島》的有趣之處。
香港藝術家梁洛熙在2022年開始他的「烏托島」計劃,將一張香港地圖撕成碎片,再以他熟悉的荃灣為中心,沿着等高線、海岸線和公路等線索重組拼貼,創造了一個熟悉而陌生的香港。他看着這張真實而虛構的香港地圖,畫下了一幅幅幻想中的風景寫生。
在這些作品中,你會看到機場被移到叢木林立的山谷之中;地標維多利亞港整個消失,原先繁華的中環被水道包圍仿如孤島;高速公路被等高線劇變而顯得高低起伏的群山包圍,仿如電影《阿凡達》的奇幻景色。
這些作品的有趣之處在於,對於不熟悉香港市貌的觀眾來說,畫作中的虛構風景其實難以引起他們的共嗚,甚至可能需要一個本地人來解說這些風景和現實的有何分別。就好像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特色景點時說:「這裏在七十年代是甚麼甚麼重要建築⋯⋯」我們試圖在物換星移的風景中尋找歷史的幻影,同時不能免俗地比較:以前和現在,哪個比較好?
回望2003年,SARS過後為了促進經濟,香港向大陸開放了自由行,廣受中國旅客歡迎的金鋪和藥房開始大肆擴張。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經濟蕭條以及無法出國,一些本地老店紛紛結業、但同時以異國美食為主的餐飲業卻逆市發展。同時,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因為移民流失大量居民,近年伴隨着愈來愈多的新移民定居,各種中國的連鎖品牌開始湧現,城市風貌也在不知不覺中變遷。
從建築到居民、從硬件到軟件。虛構的作品映照出現實的處境,香港儼然是那忒修斯之船。藝術家默默地提出了疑問:這個香港,還是「香港」嗎?
梁洛熙的創作主題一直以香港本土的事物變遷為主題,配以不同媒體進行創作,但「拼貼」一直是他的主要創作手法。他的知名作品包括用樹葉拼貼出舊九龍城街景、用繁體字「畫」出粵劇花旦、以兩毫硬幣拼砌皇后碼頭等等。
樹葉、硬幣、繁體字、地圖,這些都是在香港近乎被淘汰的事物,它們因為時代進步而被取代,但梁洛熙覺得「舊嘅嘢雖然被人代替咗,依然有佢嘅價值。」2 在前作中,這些媒體更多是一張畫布,拼貼只是一種手法;但在《一個人的烏托島》中,拼貼卻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創作過程,是重構、也是思考。
幾年前看過《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這本書,介紹了約五十個或因政治因素、或因地理問題而「無法被看見」的國家。「地圖」,實際上也是權力的具象符號。梁洛熙在這次的創作中把這份看不見的「權力」握在手裏,撕碎舊的權威,建立新的想像。期待他把這個系列繼續發展下去,讓我們看到更多「另一個香港」的風景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