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離開打滾了二十年的職場,提早退休的生活竟然轉眼就要滿三年了。朋友看我每天似乎都很悠閒的樣子, 不是在爬山、散步, 就是在廚房弄一些自娛的點心,其實平時也花了不少時間看書看影片...只是這些沒有分享在社群平台而已。然而朋友竟然有一個疑問,她懷疑真的可以每天都這樣下去嗎? 一直這樣真的可以嗎??
會有這種疑問的人,恭喜你,你一定是社會中的棟梁、大企業裡的菁英、金字塔頂端上面那一小塊的佼佼者...可以想像你從小就力爭上游、孜孜不倦、杞人憂天 (阿,不是啦…是超前佈署、未雨綢繆阿)。這個問題我思來想去,認真地感受了三天、甚至三個月,並且回想這三年總總…。
沒錯,這種躺平的生活就是我人生的最終追求,現在每天都感到無比滿足 (如果硬要說有什麼不開心的話,大概就只有想出門踏青天氣卻不好,或者偶而與伴侶吵架的時候吧...但這是多麼微不足道的煩惱??)現在的生活就只有跟美好的人事物相逢, 人生最接近自由的距離大概就是現在了吧!
不過, 剛離職時也曾經花了一些時間轉換調適, 的確;偶而會有一種"失去感"…這些失去比如像是:
失去經濟來源
失去社會功能性
失去社會定位
失去人際網路
失去目標動力
失去....行事曆
也許這就是提問的來源嗎?
但也由於這些看似失去的事物,讓生活產生了新的挑戰,回想起來原來這些日子看似躺平,但其實也做了不少思考與調適嗎??
關於
1.失去經濟來源:的確;過去上班的日子,每個月準時月底發薪,社畜常常覺得那個數字實在是有夠少,但由於物慾不高,每一年都還是可以存下幾乎兩年的生活費,現在卻是靠投資金融市場的被動收入過日子,遇到股市波動大的時候,我的臉就跟市場一樣綠,畢生積蓄該不會遇到黑天鵝而毀於一旦吧?不過這就是FIRE族的功課,這也讓人有學習正確財商知識的動力,現在在圖書館有新的類別書籍可以看了(財經類)。還好經歷兩場股災下來,都能夠化險為夷,安全水位似乎一直在提升,慢慢地,終於有漸入佳境之感,過去很少關心國際時事,但自從身家與市場相連結之後,我關心的事物越來越接地氣了,現在就只差還沒follow川普的Twitter而已了吧,他發起的貿易戰真是讓人覺得自己又在市場上見見市面了。
2. 失去社會功能性:
剛開始意識到我不再靠本業工作之後,有好一陣子都覺得很微妙,原來我在校園陸續投入將近十年上課、修習設計學程,出社會又在這個行業打滾了二十幾年,一切都成為鏡花水月,有人生如夢之感,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就慢慢覺得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就像耕作而辛苦了一輩子的牛解開了它的軛,莊子有云,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從一個被社會豢養的社畜回歸到野生動物,這種角色的轉換我可以接受,可以自由自在於田野踱步對我而言,勝過於只能在田埂之間拖車,我失去的那個田埂只不過是在辦公大樓的那個小格子隔間,如今天地之大任我遊,自從可以在任何時間去任何地點之後,我本以為我想要去歐洲行千里的朝聖之路,但事到臨頭我發現我最想待的地方竟然只有三處:家裡的客廳沙發瑜珈墊與床上~~~我承認我真的好廢,但我已經拖了大半輩子的犁了,你還想我怎樣,能夠心安理得享受廢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每一分鐘的廢都是過去努力換來的,廢是需要成本的,花費這樣的廢的成本一點都不空虛,這是專屬於我奢華的廢。
3.失去社會定位:
卸下職場角色之後就無法再以職務介紹自己了,畢竟這是讓人產生刻板印象最快速的方法,結果我原本似乎就沒有那麼認同自己從事的行業...什麼! 沒那麼認同還可以花30幾年去搞它嗎? 沒錯,但是如果非得要我選擇最喜歡的工作,那還是非設計工作莫屬,畢竟選項是比較出來的,我無法想像我當一名會計師或者其他的職業...現在我沒有遺憾了,畢竟能夠純靠一個行業幹到退休,人生已經算是有始有終,而與這個幾乎糾纏一輩子的職務角色永久地告別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我不過是提早體驗而已,請原諒我,我最好的朋友R,有一天她請我幫忙設計名片,而我竟然以電腦沒有灌設計軟體、灌了會中毒為理由而推辭協助(但這也是真的),解開軛的牛真的不想要再揹回去了,即使是幾個小時都沒有辦法了...想到就讓人倒退好幾步,怎麼會這樣呢?還好這個問題也不重要了,就跟辦公室的同事一樣,這一切都可以無理由地隨風而逝。
4.失去人際網路:
有些同事雖然可恨,但社畜就有SM體質,已經每天看習慣這些人了,同事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沒有工作之後,當每天睜開眼睛都沒有人與你對話也是很可怕的,可知道,現在日本有一種高齡犯罪,一些老年犯罪者的自白就是: 來坐牢的話,就有獄友陪伴,這比一個人在家等死的好,所以我故意偷了東西,這樣坐牢還可以不用煩惱明天該怎麼張羅食物來源,順便解決經濟窘境。阿...雖然這是現在日本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但為何我覺得這個自白跟上班族好像~上班的話就會有錢、有獄友陪伴呢。
因此,人最好還是得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嗜好,否則,失去人際網路無法與人互動似乎違背人的天性,畢竟人類就是群體動物,這輩子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工作,人際網路早已跟工作分不開,離開職場等於大部分人際網路的斷裂,這需要一些時間慢慢重塑,好消息是,以前的同事無法選擇,離職之後便再也道不同不相為謀,如今可以只跟想要相處的人互相認識,即便在無人相處的時刻,去山上走走,辦公室隔間與同事都被美麗的大自然以及野生動物們取代,與其在辦公室與人對話,不如在大自然中與大自然對話與野生動物在一起,現在牠們才是我的同類 (就說現在我是野生的了)這種感覺似乎令人覺得更為自在。
5. 失去目標動力:
人類大概從3歲被送去托兒所,就開始學習按表操課了吧,這是一連串馴化的過程,一開始聽話的獎勵是餅乾,再來努力認真的獎勵是獎狀,最後終於馴化成功,可以開始領薪水升遷了~~~就算是創業的人更是每天都無法停下來,所以才有了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但...萬一哪一天哪裡都不需要再去了呢? 那麼休息還有任何意義嗎? 既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出發,那麼時間該怎麼安排? 再也沒有任何非做的事不可了,這跟薛西佛斯的石頭被偷走了沒有什麼兩樣,雖然薛西佛斯每天將巨石推向山頂是一種逞罰,但是其實這對他來說是最輕鬆的生活方式,因為他不需要煩惱別的事情,只要將石頭推到山頂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這彷彿實踐了他存在的意義,現在這個巨石消失了,這是薛西佛斯放棄勞動工作,開始學習哲學思考的時候了,於是James Hollis寫了中年之路這本書,而榮格也寫下了個體化的章節。
6.失去行事曆
過去身為社畜每年都需要一本桌曆,以便填入代辦事項,現在行事曆跟薛西佛斯的石頭一樣不見了,而行事曆與生活目標似乎是綁定在一起的,關於行事曆與巨石的消失,平凡如我,也許尚未有什麼高大上的體現,但生活有了新的領悟,現在重新過生活,以自己的步調,哪怕每天只完成一件事,行事曆是非人的工具,它只是讓工具人產生效率的APP,現在我不需要它了,每天做一件事自己覺得有意義就好,哪怕只是洗個衣服,禪意都已在生活中。
雖然這些年離開職場看似「失去了很多」,但其實也得到了更多。每一次的失去,反而像是剝落一層舊殼,讓我更靠近那個原本的、自由的自己。有人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那麼完賽的拱門之後是什麼呢?現在只覺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慢慢走著,才是最大的富足。
不再為了行事曆上那些待辦而忙碌奔波,不再用職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也不再被社會定位綁架。當那些過去以為「非得要有」的東西逐一褪去,才發現原來「無」也是一種「真」,也是一種選擇,真正的自由,就是不用向任何人證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