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這兩三年觀察 Palantir 的一些想法。要了解這家公司,就必須先認識他們風格獨特的 CEO Alex Karp 以及公司的技術核心 —— Ontology(本體論)。
(原文於 2025/2/12 發表於 Substack)
CEO Alex Karp 的獨特背景
Alex Karp 的父親是猶太裔兒科醫生,母親是非裔藝術家,兩人都持左翼立場,在還非常小的時候,就被帶著參加民權遊行和反雷根(雷根是川普的政治偶像)政策的抗議活動,從小與閱讀障礙共處,在求學階段先在賓州獲得哲學學士學位,接著又去了史丹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但很快就對專業法律喪失興趣,於是又跑去德國師從後工業革命最偉大的哲學家Jürgen Habermas學習新古典社會理論並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 Dr Karp 又對哲學沒了興趣,並從祖父那裡繼承了一筆遺產開始了自己的投資,主要投資新創公司,結果戰功彪炳,讓矽谷的其他人大量投資讓他在倫敦成立投資公司 Caedmon Group 。
Palantir 的創立
此時美國的 Peter Thiel 在經歷 911 恐怖攻擊事件後,想借鑑之前在 PayPal 開發的反詐欺系統,針對西方世界打造出更強大的安全系統,並成立一家「使命導向」的公司 ,Peter Thiel 資助了PayPal工程師 Nathan Gettings,史丹佛學生 Joe Lonsdale & Stephen Cohen 開發原型,並邀請當時在史丹佛的室友 Alex Karp 共同創立 Palantir 並擔任 CEO ,當時他的身份更像是一名學者型的哲學博士。Alex Karp的個性非常鮮明,前美國國家反恐中心負責人(Michael E Leiter )也曾經說過:「你看 Alex Karp 那古怪的頭髮跟休閒服,跟我們完全不是同類人」但後來卻成為了 Palantir 的忠實支持者與公司顧問,儘管 Alex Karp 帶領的 Palantir 與政府部門顯得格格不入,但是 CIA 還是看上了他們的技術分析能力,從 2005 年開始成為了忠實客戶,內部風險投資部門(In-Q-Tel)也在 2006 年成為 Palantir 的投資人。政府客戶的來源主要來自彼此之間的口耳相傳,所以他們並沒有所謂的銷售團隊,對象主要是國家安全與情報機構,當時矽谷風氣較開放與接受多元文化(如 Google 最有名的不作惡原則),也不願意將自身科技應用在監控與打擊犯罪,此時 Palantir 就相對顯得保守與不受歡迎,也常常將 Palantir 視為政府的爪牙。
公開上市
我是在看了《從0到1》這本書後開始關注 Peter Thiel,在 2020 年因為 Peter Thiel 的名氣開始關注 Palantir 的上市消息。相對於其他公司,這家公司在上市後的資訊還是很神秘。一開始外界僅知道這是一間協助美國政府分析大量情報資料的公司,透過建立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的方式,協助情報單位在龐大的資料中找出關鍵連結,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協助定位賓拉登的藏身處。
Palantir 主要提供兩個服務平台:Gotham 和 Foundry,分別服務政府與企業客戶。網路上很少有詳細介紹這間公司提供的服務(大多都是在分析財報),我是從官方提供給開發者的文件、CEO 的採訪影片、企業案例的 Youtube 影片中,慢慢理解這家公司的主要服務與業務。我認為 Palantir 最強的技術是"以 Ontology(本體論)為核心的資料分類與關聯分析能力"。
Ontology: Palantir 的技術核心
Ontology 一詞源自於哲學領域形上學的一個分支,後來延伸至電腦科學的應用(部分哲學家也運用這項技術進行電腦研究)。其核心目的是透過語意建立知識架構,並藉由 Ontology 來定義語言的本質。舉例來說,「好吃的蘋果」與「蘋果公司」中的「蘋果」雖然字面相同,但本質完全不同:一個指的是水果,另一個則代表公司。
Ontology 包含三個主要元素:
類別(概念):代表物件或思想的類別,例如「人」、「城市」或「疾病」
屬性(關係):定義類別之間的連結,例如「有位置」將「人」與「城市」連結,或「導致」將「病毒」與「疾病」連結
實例(個體):類別的具體例子,例如「Alex Karp」是「人」的實例,或「丹佛」是「城市」的實例。
傳統的資料庫(Database)是以「表格」形式儲存資料,並在每張表格中為資料指定特定的鍵值(Key),當多張表格需要協作時,就透過這些鍵值建立關聯(這也是「關聯式資料庫」名稱的由來)。Ontology 並非改變資料的儲存方式,而是提供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用於定義和分類資料之間的關聯方式。透過這種結構化的語意關係,Ontology 能夠建立更豐富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讓語言模型能更準確地理解資料之間的關係,更有效率地檢索所需信息。
Gotham 和 Foundry 則是建立在 Ontology 之上的操作邏輯,結合了即時的 Data pipeline,能夠持續接收、處理和分析實時數據流。這種結合讓整個系統就像魔戒中的 Palantir 一樣,成為了一個能持續思考、學習和即時反應的「數位大腦」,不僅能夠理解過去的資料,更能即時應對當下正在發生的變化。
Palantir 的競爭優勢
要定義政府關係、軍隊編制、跨國企業的 Ontology知識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需要針對 Domain knowledge 有高度理解、擁有優秀且可持續的電腦人才,而 Palantir 這間公司已經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建立與優化他們的 Ontology 知識庫與操作邏輯(Gotham&Foundry),透過 Ontology 的技術可以在不分享客戶資料的條件下,分享優化過的操作邏輯,來讓整個系統更好,完成一個正向的飛輪,只要採用的客戶越多這個循環就越快。
結論
Palantir 可以說是這一波 AI 浪潮的最大贏家,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更是加速了客戶的採用率, Palantir 證明了 Ontology + LLM 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組合,減少 LLM 為人詬病的“幻覺“,讓 LLM 有效的檢索真實世界的資料,客戶想要使用哪一個語言模型都是可以無縫切換(Palantir 也完全不會陷入要訓練出最強模型的競爭),前幾天的財報開出後股價飆升 20%,讓這間公司又重新被大家關注,相比剛剛上市時,現在網路上有比較多討論的熱度與技術分享(CEO 的封口令應該已經被解除了一些),我覺得由哲學博士 Alex Karp 帶領 Palantir 打造以哲學概念為基礎的知識庫架構是這間公司獨特的護城河,這需要持續透過真實世界的應用來驗證與優化,其他想要打造龐大知識庫的公司短期內難以企及。
從這也能看出 Palantir 與其他矽谷公司的策略差異:他們願意投入時間建立完整的知識庫,而不是一味追求開發顛覆性的 AI 模型。(Apple 的 Siri 也是採用 Ontology 技術開發,我對 Apple 在發展個人 AI 助理有很高的期待)
前面提到過 Palantir 是一家「使命導向」的公司,所以客戶僅限於認同西方民主價值的企業與政府,但也不是所有來自政府的需求都會被接受。在經歷俄烏戰爭後,Palantir 透過實戰經驗獲得並優化了其他公司無法取得的軍事知識架構。我認為這種獨特的經驗與技術優勢,很可能讓 Palantir 成為所有民主國家軍事系統的首選,因為在國防等級的系統中,即使效能只相差 1%,也足以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

記者:「自從Palantir 上市後一直隱藏著自己的盈利能力,請 CEO Alex Karp 針對短期的下跌作出回應」
Alex Karp:「我們致力於長期發展,如果你在意短期股價,你有很多其他地選擇,我們在建立長期目標,股價會上上下下,我律師不讓我再多說了,股票市場這麼大,你可以買其他股票,沒人逼你買 Palantir~(切畫面)」
早期介紹 Palantir 的影片

2022年12月在東京街頭提著大包小包跟 Palantir 的公司招牌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