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思維:深入解析框架思維的概念、底層要素和建立獨特思維框架的方法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期看了一本好書,書名是「框架思維」

本書作者是三位專家,分別是大數據之父的維克多(Viktor Mayer-Schonberger),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肯尼斯(Kenneth Cukier)與柏林歐洲管理與技術學院管理學決策與模型數據中心主任弗朗西斯(Francis de Vericourt)共同撰寫,在訊息爆炸的年代,很難有所謂的全新觀點或者絕對觀點,三位專家經過研究與實證,並且引用264筆研究論文、雜誌、數據網站等等,紮實的理論與實務分享,是一本相當有可讀性的書。

書有點深,但是架構很清晰,我想分成三個部份來分享 :

  1. 什麼是思維框架?
  2. 框架的底層要素有哪些?是怎麼建構基礎思維的?有什麼好處?
  3. 框架外的框架-我們怎麼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創造自己的獨特性,無可取代的軟實力。

第一:什麼是框架思維?

框架思維概念最早在AI 之父馬文(Marvin Lee Minsky)1975年論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 ”首度提出框架理論。概念是:人遇到一個新情況時,大腦會依照記憶中選擇一個最適「作法」並且微調後進行應對。加上AI角度定義後,會是由上而下展開。上層為假設為固定,下層則依照細節需求進行補充微調。例如,我們談到椅子,腦海中就是有坐背、椅腳等等結構,但細節就會是補充說明材質、風格…等等。

另一位學者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也重視框架,但是他更重視人類怎麼被框架影響決策與判斷。

其實,我們每天都活在框架中。例如,買房子之前的評估項目因人而異,有家庭的會思考學區好嗎?上班族會思考工作交通是否方便?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則是會思考旁邊是否有運動公園?我們在評估做選擇中的各種思維方式,就是框架。

我們選擇與應用的架構(框架)決定了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並這世界安身立命。

框架的差異也是塑造出人與人差異化的最大因素。一片熱帶雨林在商業大佬眼中是商機,但在環保人士看到是地球之肺。在COVID出現初期,歐美國家對於戴口罩出現兩種不同聲音,激進一點還上街遊行抗議政府要求強制戴口罩是違反人權。



突破框架後,會得到什麼?

大部分框架沒有好跟壞,只有適不適用。舉例,APPLE手機相對NOKIA的創新思維突破手機小巧框架,著重更高實用性,時間可以證明APPLE最終主導市場。

還有更多的案例,像是「只有鳥可以飛」概念也被飛機的發明給打破;「地球是圓」的發現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科學、商業案例,著名的ME TOO也是另一個框架突破的顯著案例,從美國延燒到亞洲各國,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和討論。ME TOO事件改變人們對性騷擾的看法,讓大家不會避而不談。在此運動出現之前,女性談論被騷擾不僅不會被視為受害者,反而被認定為同夥(為何你要引誘犯罪?)。新框架提供另外一個可能,引發對女性保護的另一個聲音。


第二:框架的底層要素有哪些?是怎麼建構基礎思維的?有什麼好處?

框架的底層概念有三個:

  • 因果關係:因果關係存在萬物之間,人類會從試錯中學習因果,建立起腦中的思維架構,並且微調應用到新環境,大力減少決策時間。

舉例 : 從錯誤中學習,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的人生路上,逐漸建構我們對於因果的感知框架。竊盜的後果是被法律制裁,因此我們可以預知這個後果,理性選擇下我們不會走這條路。

如何應用?如何更加應用因果模板?

請常問自己「事情發生原因是什麼?我怎麼解釋這件事情?這樣解釋正確嗎?」

  • 反事實思維:以目標為導向,依照現況做出預想提前應對可能出現的狀況,也有可理解成「沙盤推演」概念。這思維可以補足因果關係的思路,不止一條路可以找到解答,多一個想像來補充,看見更多可能性,甚至激發我們潛在的知識,創造更多可能性。
  • 約束框架:人類雖往往發散容易分心,我們可以想像出無窮無盡的框架,但是沒有約束則難以落地實行。我們可以調整自己與約束同行,進行收放,讓約束反而變成另一種自由。我們可以把約束分成硬約束與軟約束,意思是就是相對約束與絕對約束概念。
    相對約束上有三個指導原則:1. 選擇可以改變的約束2.對約束做小調整3. 某約束改變不能與其他約束衝突。有了約束,我們就可以鎖定目標決策,展開行動。
思維框架賦予我們認知能力(因果關係)和行動能力(反事實思維),也確保我們的認知與行動有意義(適當約束)

因此,依照以上說明,你還會認為AI是否也學會框架並且可以完全幫我們人類做決定?也許像是運用計算,掌握數據,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例如打擊犯罪,運送貨物時間計算等等)似乎無所不能,但事實上,AI無建構全新的框架,它只能精準運用在真實工作場景之下,不能總結歸納,也不會解釋,人類才有能力進行框架編織與創建,並給予AI框架。

第三:框架不夠用,怎麼辦?

我們同意也知道我們可以自行建造框架,進一步來說,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框架,這技巧經過經驗與訓練可以獲得。可以先練習把框架思維運用生活中,迅速確認合適選項並且執行,千萬記得要保持靈活,避免落入自己想像的僵化與純粹主義。下一步可以練習轉換框架,同時留意轉換風險,但轉換後可以讓你打開全新思路,有更大的回報。

最後,作者給五個建議,讓我們執行起來更順利:

  1. 發揮框架的作用:框架建構隨時在發生,但可以專門用於改善 - 想像你心中一位最聰明的友人或典範遇到跟你手上一樣的困境,他會怎麼建構框架?你的觀點與他人不同有哪些?
  2. 有節制的想像:別忘記框架要協助你快速識別選項,請思考:那些因素容易發生改變?先從小改變著手,再考慮細節吧!
  3. 聰明建構框架:轉框架的好處與風險評估請準備 - 你的資料庫內有沒有其他框架可以使用?或者調整再應用?借用他人的框架參考也是好主意。但千萬不要反覆重新建構框架,否則容易迷失自己。
  4. 多樣性認知可以提高建構框架能力 : 放開心胸接受不同觀點,接受不同發言聆聽不同想法,不設限。團體方面鼓勵個別思考,再進行共識討論。
  5. 超越自我思考學習,從社會的觀察和歷練確保框架的多元性,尊重各種框架,在變化過程中確保我們做的最佳策略因應。框架外的框架,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創造自己的獨特性,無可取代的軟實力。

回歸到生活面,我們可以來思考 :

哪些框架讓你面對生活游刃有餘?或者,哪些讓你工作上可以快速有效完成?如果你發現常常在一些工作上不順利,那可以想看看框架是否建立了?或者,還沒有框架?

【個人思維成長、職場軟實力、永續發展】專區,跟和我一樣愛學習的你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