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丟這套《科學史漫畫年表》給他,
是個蠻好的主意XD
這套分成上下冊的漫畫年表野心不小,
從宇宙爆炸以來,
所有「人類發現了什麼、
又發明了什麼」的過程,
通通攤開給你看。

🔸上冊講宇宙、生命、知識,
下冊談發明、社會與生活。
聽起來像無聊的擺開,
但實際打開後你會發現,
它不「填鴨」,而是「帶路」。
它帶我們進一間又一間實驗室,
看地面上的粉筆、桌上的顯微鏡、
口袋裡的塑膠小計算機,
然後很老實的讓我們知道,
這些東西,來得一點都不容易。
🔸書的排版很聰明,
每一格上方是年表,下方是漫畫敘事。
風格介於「可愛」與「不煩」之間。
重點是,它知道知識才是主角,
所以把畫面讓給事件、人物和背後的思考。

🌕我們來看看「探測月球」,
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阿姆斯壯的腳印,
再到現代的嫦娥號,
用時間線一一標記關鍵里程碑,
也畫出不同角色在當時的技術限制下,
如何試著接近月球這顆冷冰冰的球。
看得到一堆小小角色皺著眉想辦法的樣子,
也看得到成功登陸月球後的歡喜畫面。

🔬轉進「傳染病學」的單元,
人們如何從飽受病因不明的痛苦,
到發現細菌、發展疫苗與抗生素。
漫畫裡,從顯微鏡下的結核菌,
到細菌學家發現青黴素,
完全不賣情懷,
但讓我重新對疫苗多了太多敬意。

🦖得說說我最愛的「恐龍學」,
這鐵定是本書最溫柔的幽默展現,
(我不排斥是我個人偏愛)
第一個框框還在拼圖似的復原骨頭,
問著大象媽媽是誰家孩子?
下個框框出現超巨大斑龍復原圖。
隨著每個時代的遞進,
「恐龍」的拼圖越拼越完整,
曾經「被誤解的恐龍」也是學術的進步,
這讓我們記得:錯,也是一種前進。

🎨看看「書寫工具」與「繪畫技法」的篇章,
看似文藝,實則滿滿的科學原理。
從泥板、羽毛筆、鉛筆到摩擦筆;
從壁畫、油畫、網版印刷到電腦繪圖,
每種方式背後都是材料科技與工具改良史。
每個跨頁都默默傳遞:
創造力的背後,其實是科技在撐腰。


🎮到了下冊, 看看「電玩遊戲」這一章,
從紅白機、掌上型主機、3D遊戲機,
漫畫角色手握搖桿,
神情從「這怎麼玩?」變成
「竟然可以這樣玩!」
娛樂科技遠比我想像的更驚人。

☎️「電話」的變化也值得慢讀,
從貝爾拉著電線做實驗,
到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
漫畫一格格展示著器材的變遷。
畫面簡單但節奏順暢,
讓人秒懂溝通的「距離」,
是怎麼慢慢拉近的。

🗼「各國的巨大建築物」與「橋梁」單元,
這兩章對於空間設計迷來說是一種小狂喜。
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工程進步,
巴黎鐵塔不是為了浪漫而建,
杜拜塔也不是光為了高。
橋梁除了連接兩地,
也連接技術、材料、算式和嘗試。

💰我很喜歡的「自動販賣機」這篇,
原以為只是一個讓人投幣買東西的機器,
但書裡從最早的「水的自動販賣機」、
口香糖自動販賣機⋯⋯
一路講到電子支付自動販賣機,
原來自動化技術不只存在於工廠,
早就影響了我們的日常選擇權。

兩本書總共有兩百項發明與發現,
不用一口氣讀完,興趣來時翻翻,
或者好奇心冒出來時找找答案。
💡這套書給我很多「理解的瞬間」,
看到一項技術從模糊變清晰,
從笨拙變得洗鍊,
那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
不會讓你熱淚盈眶,
但會讓你停下來,多看兩眼。
📜書中每頁都在理科與人文之間的分界線上,
不過它知道自己是科學史的入門,
不是戲劇,也不是文學,
但它不乾,不硬,也蠻好吃(?)。
它的態度就是——
這是我們知道的,這是我們走過的,
這裡有年表、有證據、有圖像。
翻得越多,就越清楚現在的我們,
踩在多少過去的試驗上。
書末的「再多介紹一些」單元很值得慢看,
一排排人物名字後是他們實際做過的事,
可以看到那些改變歷史的科學家們,
簡單的幾行介紹,卻為我們帶來莫大的幫助。
💡知識不總是從定理或公式開始。
有時它從一個失敗的嘗試冒出頭,
有時只是對日常的一點好奇心。
這些知識,從來不是教科書的專利,
而是每天生活裡,悄悄出現的答案。
這是一本知識書,是一本科普書,
但它也有一點像一台時光機、一幅地圖、
或者說是一張工作流程圖,
它讓我們知道,
我們腳下的地是怎麼一層一層鋪出來的。
《科學史漫畫年表:改變未來的100項發明與發現》(上下兩冊)
作者|Gakken(学研プラス)
譯者|劉子韻
出版|小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