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給我自己的一帖藥,
隨時可以服用的那一種。

封面上的女孩輕盈漂浮在水面上,
像是被藍色的海水擁抱,
也像是任由自己隨波逐流。
那種靜謐的姿態,彷彿在告訴我:
「這樣的你,也是被需要的。」
💛書名《這個世界需要敏感的你》,
是在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語氣,
宣告著這個世界並不只是為那些堅強、
理性、不動如山的人所準備。
敏感、脆弱、容易受傷的人,
也擁有被理解與接納的權利。
這本書吸引我的,
不只是「高敏感」這個詞,
更是那份簡單卻深刻的圖像表達。
它似乎在低語著,這樣的狀態並不是問題,
而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

💛過去的我從來不知道「高敏感」這個詞。
直到2022年,當我無意間接觸到「HSP」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族)
的概念時,
這是一種在心理學上被研究出來的特質,
約有15%到20%的人天生擁有這樣的特徵。
我做了一些網路上的高敏感測驗,
有個結果顯示我的高敏感指數高達103 分,
遠遠超過一般的標準。
那瞬間的恍然大悟,
既是解脫,也是新的迷惘。
原來自己反覆思考、過度共感、
難以拒絕別人的狀態,
其實都是高敏感者的特徵。
💛這些年來,
書裡幾乎所有描述的症狀我都有。
我無法忍受過於高昂的語氣或喧囂的噪音,
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細微變化,
敏感到常常會過度解讀。
別人無心的一句話,
能在我腦中反覆播放,
直至扭曲成自我否定的武器。
「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認真。」
這些聲音總是充斥在我的腦海中。
每當感受到批評的威脅時,
我總是先將自己責怪到體無完膚。
彷彿只有先發制人的攻擊自己,
才能減少別人對我指責的可能。
常常覺得自己像是一間沒有牆壁的房子,
任由外界的聲音、壓力與期望任意進入。
無法拒絕,無法劃清界線,
只因為害怕辜負別人的期望。
這種感覺是如此真實,又如此痛苦。
💛那這本書幫了我什麼?
它並不是什麼專業心理學指南,
它用簡單的插畫與文字,
把高敏感者的感受具體化。
這種圖像與語言的結合,
比任何理論都更能觸及內心。

這個跨頁的插畫,
一個人在擁擠的教室或會議室中舉著手,
說著:「我想消失⋯⋯我想被看見,
但我怕引人注意。」
那種渴望被認可卻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矛盾,
是我內心最深處的掙扎。

💛這個跨頁的自我放大鏡、
那個站在鏡子前的角色,
不斷的檢視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這幅畫面是內心反覆播放的負面聲音,
以及總是將自我批評放大的習慣。
高敏感者的情緒波動來得猛烈而真實,
別人或許只會覺得「想太多」,
但對我們來說,
那些情緒從來都不是空洞的幻想。
它們是真實的,深刻到可以刺痛靈魂。
書中不只是揭露高敏感者的困境與矛盾,
也讓我開始重新檢視這種特質的優勢。
這些過度思考與情緒波動,
對我來說反而成為創作的養分。

💛這本書提醒我:
「我們擁有豐富的想像力。」
那些無法停止的思緒與感受,
其實是創造力的來源。
當我將這些感受轉化為文字或藝術時,
那些困擾我的情緒反而變成了靈感的泉源。
於是,高敏感成為我獨特的感知方式。
過去的我,總是害怕讓別人失望,
害怕拒絕別人的請求。
那樣的心態讓我不斷消耗自己,
像是一個沒有底的容器,
任由他人的需求與期望填滿。
無法說「不」的痛苦,
不是來自於別人對我的期待,
而是來自於我對自己的要求。
我總是想著要符合每個人的期望,
總是害怕被批評、被否定。

💛這本書讓我知道,
我不必永遠超級善解人意,
我有權設定自己的界線。
這個提醒像是一道光,
穿透了我長久以來的自我懷疑。
那些對自己不夠好的指責,
其實從來都不是來自於外界,
而是我對自己的苛責。
我學會了為自己設下界線,
不是因為我不在乎別人,
而是我必須先學會在乎自己。
當我開始試著說「不」,
開始選擇什麼是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時候,
那些無法消化的壓力才慢慢被釋放。
劃出界線,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不是將自己與世界隔離,
而是讓自己能夠更健康的與世界相處。
💛這本書讓我看見了自己的樣子。
漂浮在深藍水面上的女孩,
看似輕盈,卻也在努力保持平衡。
這不就是我嗎?
總在情緒與思考的漩渦中載浮載沉,
想要平穩活著,卻總是被細節與感受牽引著。
💛現在,我不再試圖壓抑或改變這樣的自己。
高敏感不是一個必須被修正的缺陷,
而是我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那些過度思考、強烈的情緒、敏銳的感知,
並不是我的敵人。
當我學會將它們轉化為創作與表達時,
它們成為了我的力量。
或許這世界不一定懂我,
但我懂得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創造。
💛這本書帶給我的——
高敏感從來不是負擔,
只是需要更溫柔的方式去承擔。
不需要改變它,而是理解它,
從理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這個世界需要敏感的你》
作者|蘭卡.布雷茲(Lenka Blaze)
譯者|呂玉嬋
出版|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