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很愛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記得他在某本回憶錄中提到,剛開始寫作時,刻意不用日文,而是用英文創作——因為英文詞彙有限,反而逼出更簡潔直接的表達。
過去我總覺得一句話的寫法只有一種,沒想過文字能『重排』出不同層次。這也是村上想傳達的嗎?今天讀《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時,再次看到這段故事,我重新思考語言與表達的關係。

我陪孩子唸英文時常遇到類似情況,例如 “I’m running in the field”,中文可以是『我奔跑在原野上』,也能說『我在原野上奔跑』,順序不同,畫面感也變了。這或許就是村上所說的『重排文字、創造風格』。
這樣的理解似乎太表面,應該不是作者要表達的。不過寫作的魅力,也許正是在這種不斷試探與重組中,慢慢找出屬於自己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