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無論是大都市還是鄉下小鎮,你幾乎都找得到早餐店。不管是鍋貼豆漿、蛋餅吐司、還是鐵板麵與奶茶,每天早上台灣至少有700萬人走進這些油煙與塑膠椅交錯的小空間。
但你知道嗎?這樣一種看似自然的早餐習慣,其實是一段政策、軍事與社會流動交織下的結果。
今天的冷知識,我們要聊聊台灣早餐店的「軍人血統」——它不是美食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退伍軍人為了生存與落地而創造出來的經濟生態。緣起:1980年代國軍縮編與退伍潮
198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起飛,國防戰略也逐漸從「全面動員」轉向「精兵政策」。這導致:
- 大量志願役士官、下士與士兵提前退伍;
- 年齡多介於35~45歲,體力尚可,卻難以再進入一般企業;
- 多數無大學學歷,但具紀律、早起習慣、與基礎勞務能力。
政府當時推動「退伍軍人創業輔導計畫」,除提供低利貸款、職訓課程外,特別鼓勵「低門檻創業類別」——例如早餐店、水電修繕、計程車司機與便利商店加盟。
這些早餐店,正是這波退役軍人的落地出口。
為什麼是「早餐店」?因為它符合軍人特質
退役士官開早餐店,是一種非常合邏輯的選擇,原因包括:
- 早起文化:軍人長年早上5點起床,經營早餐店天生不痛苦;
- 流程紀律:炒蛋、烤吐司、裝杯、結帳——高度標準化、效率導向,與軍中文化相符;
- 人際應對:軍人常與上官、下屬與鄰里互動,經營熟客市場並不困難;
- 低技術門檻、設備成本低:一台煎台、一台封口機、一套桌椅就能開始。
許多早餐店老闆娘其實就是退役軍人之妻,兩人分工經營,一人煎台、一人收錢,構成台式早餐店最早的基本配置。
早餐品項怎麼來的?其實是「南北融合」+「軍營口味」
早年軍營早餐標準菜色包括:
- 白饅頭、煎蛋、稀飯、酸菜;
- 鍋貼、豆漿、花生醬吐司(部隊西式化後導入);
- 加熱牛奶、沖泡奶茶(來自軍中野戰餐標配)。
退役軍人開早餐店時,多選擇自己熟悉的軍營口味作為開店菜單,再結合當地飲食習慣,例如:
- 北部偏好厚吐司、鐵板麵;
- 南部偏好米漿、炸物、油條;
- 中部則形成介於燒餅油條與西式吐司的混合體。
這些口味逐漸標準化,甚至成為連鎖早餐店(如美而美、弘爺、四海豆漿)的基礎菜單架構。
早餐店與地方:退役軍人落地的社會網絡
很多人會發現,家附近的早餐店老闆與地方里長、警察、學校老師關係特別好。
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
- 軍人社群重視同袍關係與地方認同;
- 開早餐店往往與當地公教系統綁在一起(靠近學校、機關、菜市場);
- 早餐店成為社區的「資訊交換所」:訂便當、接補習班、傳政治消息……樣樣來。
換句話說,早餐店是軍人從封閉軍營過渡到開放社區的「社會橋梁」。
冷知識尾聲:你手上的蛋餅,咬下去的是台灣的軍事社會史
今天你吃的那塊蛋餅,喝的那杯奶茶,可能是某個退役士官多年凌晨四點起床的紀律積累。
你每天進出的那家早餐店,不只是販賣食物的場域,它其實是:
軍人階層的社會再適應策略,
是國防體制與經濟轉型的落地端點, 是台灣庶民文化與政治遺緒交會的小宇宙。
下次你坐在店裡吃蛋餅時,不妨和老闆聊聊他是不是退役下士,說不定會聽到另一段台灣的歷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