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灣的高速公路路牌是綠底白字,而一般省道是藍色標誌?快速道路又為什麼有時候是紅色數字?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視覺設計,其實是高度制度化與政治性的選擇。
今天的冷知識要告訴你,這些路牌的顏色背後,不只是交通便利的設計,更牽涉冷戰軍事體系、美式道路規範的移植、以及國族心理建構的痕跡。
首先:綠底白字,是誰發明的?
綠底白字的高速公路標誌,其實最早源自美國1950年代的州際公路(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當時美軍發現,在高速行駛中,綠色能提供最穩定、對比清楚的視覺指引,不刺眼、耐看,適合長途駕駛。綠底白字能有效減少眼睛疲勞,同時與紅燈、黃色警告牌有明確視覺區隔。
台灣在1960年代建設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時,接受大量美援與顧問團建議,直接沿用美國州際系統的色彩與編號邏輯:
- 綠色 → 高速公路(國家級幹線)
- 藍色 → 一般省道或主要公路
- 紅色 → 警示或快速道路(次幹道)
- 黃黑斜紋 → 危險區段與臨時設施
也就是說,你現在在台灣高速公路看到的每一塊綠色指標,都是冷戰時代美軍的影子。
為什麼省道是「藍底白字」?
藍底白字的省道標誌,是台灣獨立制定的風格,並未完全來自美制。選用藍色,主要有幾個理由:
- 區隔高速公路(綠)與警示道路(紅);
- 呼應中華民國國旗色系與國徽青天白日意象;
- 藍色代表穩定、秩序與「國民黨治下的交通正規化」。
在蔣中正時代的規劃報告中,甚至有提到:「道路標誌顏色應與中華文化精神一致,反映秩序與尊嚴。」
所以我們可以說,省道標誌其實也是政治美學的一部分,是一種視覺版的國族象徵論述。
紅色字號是什麼?快速道路的特殊地位
你可能注意到:
- 快速道路標誌是白底紅字,如「台64」、「台61」;
- 或有些地方出現「橘紅色路牌」,顯得特別顯眼。
這種設計最初的目的,是凸顯這些道路雖具高速性質,但非正式國道,屬於次等級幹道。
紅色的使用有兩層含義:
- 警示意味:紅色在交通符號中代表「注意、減速、變化段」;
- 制度上「過渡性存在」:快速道路許多源自原省道快速化工程(如台64原為省道快速路),屬「未完全納編國道體系」的交通架構。
所以台灣的紅色快速道路,是一種「過渡時代的建築物」——它顯眼,因為它還未被制度完整吸納。
那些沒有顏色編號的道路,是誰的?
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沒有顏色」、「純數字」、「木製或鐵製小牌」的鄉道、區道、農路。
這些道路通常屬於:
- 地方建設處、農業局、工務局管轄;
- 無中央標準,標誌形狀、大小、顏色可隨地方預算與美感調整;
- 有時標成綠、有時藍、有時黃,完全依照鄉鎮決定。
這些道路標誌的「非標準性」,其實反映出台灣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與資源差異,也使得「路牌風格」成為判斷行政等級的線索。
冷知識尾聲:一條路的顏色,是國家的臉
當你下一次駕車上路,請別小看那一塊綠色的國道標牌,或那一道紅色的快速公路指示,它們不只是交通資訊,它們是:
一整套從冷戰、美援、國家建設、黨國象徵、地方治理延續下來的制度設計,
是台灣如何將政治、美學與權力結構內嵌到日常視覺裡的最小單位。
這,就是交通設計裡的國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