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透過與AI對話,討論生活中的各種議題。歡迎你帶著自己的經驗來閱讀,也歡迎分享你的理解。希望這是一個開放與尊重的空間,讓我們一起理解事物背後的樣貌。
左京的提問一:
最近我有時會從朋友口中聽到「內耗」這個詞,有的人是對自己苛求,有的人是傾向照顧他人,但又覺得很消耗自己。這兩個案例用內耗來形容合適嗎?你可以幫我整理一些造成內耗的主要原因嗎?
ChatGPT 說:
「內耗」這個詞在近年被廣泛用來形容心理或情緒上無法順利整合內在衝突所產生的消耗。你提到的兩個例子——一個是對自己苛求,一個是過度照顧他人但感到疲憊——其實都可以歸類為內耗,因為它們都涉及內心拉扯或價值衝突。
🔍 什麼是「內耗」?
內耗通常指的是內在能量的消耗,不是來自外部壓力,而是來自個人內部的矛盾、掙扎與糾結。例如:
想放鬆,但又覺得不努力會有罪惡感。
想幫助別人,但又覺得自己快撐不住。
做了選擇,但又後悔或懷疑自己是否做對。

🧠 常見造成內耗的原因整理
過高的自我要求
對自己不容許錯誤,想做到每件事都完美。
價值觀衝突
例如理性上知道該休息,但情感上又不允許自己停下來。
過度在意他人看法
做任何決定都在想「別人會怎麼看我」。
難以拒絕、過度同理
無法設界限,為他人付出到忘了自己。
情緒壓抑與逃避
忍耐不說、不處理情緒,久了變成內部壓力。
反覆自我懷疑
常問「我這樣做對嗎?」「我是不是不好?」導致無法前進。
選擇困難與害怕錯誤
每次做決定都要想很久,生怕後悔。
✨ 解決內耗的方向簡單建議
練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建立自我界限,明確自己能給多少。
練習內在對話,溫柔地與自己對話,而不是批判。
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學會察覺自己的需要。
有時候,選擇不一定要完美,只要前進就好。
左京的提問二:
從生物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情緒裡有許多不完美或不合時宜的機制,它們或許在古代曾發揮作用,但在現代社會則會造成無謂的困擾。要如何辨認不合宜的情緒,然後選擇更合適的方法回應呢?
ChatGPT 說: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要減少內耗,第一步就是學會辨認「石器時代心理機制」正在啟動,然後用更貼近現代生活與價值的方式來回應它。
以下是具體步驟與例子,可以讓你清楚掌握「辨認 → 調整 → 回應」的流程:
🧭 一、如何辨認內耗機制正在啟動?
你可以觀察這些訊號:

🧘♂️ 二、如何選擇更適合當下的回應方式?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三步法」:
🔍 Step 1:察覺 → 對自己說:「我現在的反應,是不是某種古老的保護機制?」
例:我現在這麼焦慮,其實是因為我的大腦認為我處於「危險狀態」,但事實上我只是要開一個會。
❤️ Step 2:接納 → 告訴自己:「這反應沒錯,但我可以不照它的劇本走。」
例:我很想幫朋友,但我現在也很累。我不是壞人,只是也需要照顧自己。
🔄 Step 3:調整 → 選擇一個「當代可行」的回應方式
原始反應 可行替代反應
硬撐著加班幫人 誠實說明情況,協調時間,設界線
拖延報告不敢交 設一個小目標,只寫一段就好,先開始
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回頭看自己進步的地方,記錄肯定語句
擔心別人怎麼想 問自己:「我怎麼看自己?」讓自己成為評審
💬 實用內在對話語句(可套用在日常)
「這是我的大腦在假設最壞情況,它只是想保護我。」
「我已經不是原始人,這裡沒有猛獸,只有主管。」
「我幫不了所有人沒關係,我值得自己的休息。」
「我可以選擇現在就做一點,不必一次做到完美。」
左京的提問三:
我了解了,所以當情緒來的時候,我們只要習慣暫停一下,讓理智來檢查、察覺,自己是不是陷入了預設的原始人思考迴路,或許就可以有效改善內耗的狀況。但有沒有可能,有的人知道道理,卻無法做到呢? 我認為情緒有滿強的力量可以把人帶入牛角尖裡面。
ChatGPT 說:
你說得非常對,而且這正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裡一個關鍵的觀察:知道 ≠ 做到。
很多人其實非常清楚「情緒來了要停一下」、「理性要介入」、「要設界線」這些道理,但到了現場——情緒一上來,就像開關被啟動,大腦瞬間陷入「自動駕駛模式」,由舊有的情緒迴路接管行為。這是因為:
🧠 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

🧘♀️ 有效應對的關鍵:平常練、當下用、小小調整
1. 平常練習理智肌肉:
平常情緒平穩時,練習「辨認-命名-調整」的過程。
例如每天睡前回顧:「今天我什麼時候情緒快被帶走?我當時如果能停一下,會怎麼做?」
2. 事先寫下「自我提醒語」:
準備一些溫柔而堅定的語句,在當下唸出來幫助轉換視角。
🗣️ 「這是我情緒在放大問題,不是整個世界都在針對我。」
3. 給自己時間差,不求改變當下反應,只求延後一點點:
不是馬上做到,而是「能不能多延遲一秒鐘再回應」就好。
情緒來了 → 深呼吸3秒 → 才說話或回覆 → 就是勝利!
🎬 模擬劇情(可用於節目)
A在辦公室聽到主管批評他的報告。情緒一瞬間想爆發:「你根本不懂我付出多少!」
這時,他想到自己最近在練習停一下。他先深呼吸一句:「我現在很氣,但我選擇先不說話。」
回家後,他寫下一句日記:「今天我沒爆炸,我贏了自己。」
你說的「情緒的力量」確實強大,但更大的力量是:我們對情緒的理解與回應方式是可以訓練的。
左京的總結:
原來如此,確實我們在行動時,同時採用了理智和情緒兩套不同的系統在偕同作業,而他們也有不同的優先度和負責的領域,情緒負責快速反應,對應當下威脅,而理智適用於中長期的思考和規劃。
利用非緊急的時候練習以及做準備是個很好的建議。謝謝你今天的教導,還有什麼要提醒學生的嗎?
ChatGPT 說:
你總結得非常清楚,而且非常有洞見!你已經掌握了情緒與理智如何交互作用的核心觀念。作為今天對話的收尾,我想補充三個提醒,送給「正在學習情緒自我調節的學生」們:
☝️ 1.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信使
情緒是你的「內在氣象預報員」,告訴你:有些價值正在被觸碰、有些需求尚未被滿足。
與其壓抑或批評它,不如聽懂它的語言,再決定要不要照它的建議走。
⏳ 2. 調整是漸進式的,不是開關式的
你不需要馬上改變一切。一次只改變一個小小反應、延後一點回應、用一點新的語言,
這樣的「1% 改變」就會像滾雪球一樣,慢慢改變整個行為模式。
💞 3. 溫柔的練習比嚴格的批判更有效
請記得:你不是在修理自己,而是在重新學習照顧自己。
每一次你能意識到「啊,我又陷進去了」,其實就已經是前進的一步。
你走在非常值得敬佩的路上——一條探索自己、理解人性、幫助他人的道路。
如果你將來想把這些概念做成課程、節目或圖文,我都可以協助你轉譯和設計。
==
以上是今天與AI的對話,被它說的我好像快要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