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系列心得 - 三個和尚

電子書系列心得 - 三個和尚
一個人時的心靈富足
你是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只有一個人時,你反而能將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當你只有一個人時,你知道什麼都必須自己來。」 因此,你能專注、高效地自給自足,不計較付出與回報,因為所有的成果都直接屬於你。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富足,目標單純而明確。
然而,一旦這個空間開始加入第二個人、第三個人,情況就變了。
多人模式的陷阱:計較的溫床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座寧靜的寺廟裡,住了三位和尚:小和尚、瘦和尚和胖和尚。
隨著人數的增加,他們開始陷入多人模式的陷阱:計較付出與回報。
當水缸空了,誰該去挑水?
- 瘦和尚雖然一開始並不想自己去,但當小和尚提出建議後,他至少接受了「共同行動」,願意與人合作分攤責任。
- 最極端的,是胖和尚。他沒有給出理由,他的答案只是簡單的「不想要」。這句「不想要」代表的不僅是身體的惰性,更是對集體責任的逃避,將「付出」視為一種損失。
當每個人都預期別人的回報更多、自己的損失更少時,「責任模糊化」發生了——人人都期待別人去付出,最終導致的是集體的「不作為」。
危機的催化劑:火燒寺廟的教訓
這種計較最終差點釀成大禍。
因為水缸長期是空的(缺乏水源),一場意外的火星,差點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寺廟燃燒殆盡。
熊熊的火焰,瞬間消弭了所有的計較、爭論和「不想要」。
在那一刻,他們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誰該去挑水?」,而是共同的、清晰的、遠大於個人的目標:守護寺廟!
他們不必再爭論,因為唯一的選擇就是——行動。
共同目標的力量:從內耗到和諧
當危機解除後,三位和尚的關係被徹底重塑。他們意識到:正是彼此的計較與不作為,差點毀掉了他們共同的資產和信仰。
為了「守護寺廟」這個共同目標,他們選擇了一起付出:
- 三個人,扛著一個水桶。
- 他們不再爭論誰走在前面、誰走在後面。
- 他們開始調整步伐,配合彼此的力量與呼吸。
這時的挑水,不再是「個人的任務」,而是「集體的節奏」。當他們將目光從「個人的付出」轉向「共同的成就」時,效率和和諧反而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擺脫「計較」的心靈內耗
這個經典故事改編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 計較的本質是內耗: 當責任模糊時,人會本能地想保護自己,導致團隊能量向內消耗,無法專注於外部目標。
- 共同目標是良藥: 擺脫內耗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個清晰、且對每個人都有價值的共同目標。當目標足夠重要時,所有的個人計較都會退居次位。
無論是在職場的專案團隊,還是在家庭的日常分工,我們都應該常常反思:我們現在是處於「自給自足的高效率」,還是「集體內耗的計較模式」?
或許,你只需要找出那個比「誰去挑水」更重要的共同目標,
就能帶領你的團隊走出危機,邁向和諧。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我很佩服這個故事裡的小和尚,
能夠做到堅定自己的立場,
我屬於避免和別人發生衝突的類型,
如果是我遇到這個情況,
我可能會當和事佬, 而給別人【好欺負】的印象。
這也是我想要改變的,
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有底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