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技術的關係和距離—關於「離線瀏覽」與一個無法離線的時代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錄像藝術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具有即時回應媒體技術改變與社會快速變遷的藝術形式。最初於1960年代,主要批判電視媒體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其藝術形式的發展,也與第一台可攜式攝影機的問世密切相關。如今,當大眾媒體型態移轉至分眾、分流的網際網路,且影像與傳播技術幾乎全然大眾化的此刻,同樣作為對傳播媒體現象的回應,來到2018年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離線瀏覽」(Offline Browser),立即感受到被大量作品包圍:在此的44件作品,涉及議題廣泛、技術多元,整體恍若當前資訊時代的情境,令人應接不暇。

展覽論述指出,在此將錄像作品作為接收訊息的「螢幕」,看似反映資訊時代的背景;但對於錄像媒材特質的不再強調,更在於影像技術由類比訊號全面數位化之後,許多影像已非典型以攝影機拍攝。如今影像製作和生成技術更為複雜,各種虛實技術也相互融匯。相較過往對錄像藝術的印象,在此不少關於3D、虛擬實境、電腦動畫、線上遊戲等作品,讓人感覺更像走進一場數位科技藝術展。而踏進展場瞬間,只見行政服務台的窗口玻璃化身為「螢幕」,猶如一個巨大的行動裝置面板,映現著炫目影像,或不斷分割的畫面。在此同步播放的兩部作品,是陸明龍(Lawrence Lek)的《玩站》和《中華未來主義》,一則是科技公司利用遊戲成癮性,使勞動與娛樂再無界線,一則是人工智慧所統領的世界。當中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影像和情境,卻與此刻現實並不遙遠。

影像技術改變下的現實重構

如今,螢幕成為人們接收與接觸現實的工具。在此大多作品皆呈現這樣的日常性,包括各種對於介面的操作:瀏覽訊息或社群影像、資訊檢索、玩電玩等。剛開始行經茶水區時,一些作品即以平板電腦輕巧地融入這個日常空間,成為對這些當代經驗與現象的思索。陳以軒的《Looking-at-Camera》從素材庫集結了許多瀏覽著行動裝置商品的被攝者,不經意望向鏡頭微笑的畫面,像廣告般營造出人們使用資訊商品的美好想像,描繪出一種身處資訊時代的淺薄樂觀;帕希斯.卡波涅斯(Vasils Karvounis)的《中標了;)哈哈哈哈》,呈現的是電腦中毒桌面,指出人們在當前便利的介面操作中,隱含著對網路各種潛在威脅的焦慮。

進入展場後,發現一些與關鍵字搜尋相關的作品。皮亞特.珂斯摩斯基迪(Piotr Krzymowski)的《每日一字》,呈現如今資訊快速流動的現象;鄭先喻的《Web Roulette》是對直觀性的搜尋工具的反思。而何子彥的《東南亞關鍵辭典》,是根據26個字母產生的關鍵字搜尋影像;不同於展中大多作品以錄像形式呈現的「離線」狀態,此作品透過網路連線,以演算方式即時生成和剪輯作品,每次循環播放都是不同畫面。在此所看到的影像,會透過網路資料的不斷擴張而變動,實則讓人意識到東南亞地區的概念,其內涵與構成同樣所具有的浮動性與複雜性。與此同時,作品也展示出數位資料可不斷變化和重組的彈性,對概念產生了擴充、融合和變異的過程。

這些作品所呈現的強烈變動與片段性,指出數位影像技術,已不同於過往拍攝錄製的影像。比如許多作品是以素材庫或網路影片所構成;進一步來說,數位技術與影像的運作,即是以各種數據(資料)的匯集、分析與運算所產生。許多作品都在揭示數位技術的生成與運作邏輯。以數位虛擬或模擬影像來說,無須現實參照物存在,而是透過大量資料所建構,且由於輸入的資料、指令或認知上的多元性,使影像具有更多可詮釋或可操作的空間。不像過往所認知的錄像作品,是對現實情境的拍攝,並以影像的紀錄性、見證性、播放形式等媒材特性,或以影像做為感知的轉譯,以此提出對社會或生命議題的思考;這些與網路或介面使用相關的作品,除了呈現影像技術上的改變,另一方面更指出,影像技術對於我們身處現實的認知與感知所產生的影響。

比如,與當前熱門的戰爭類型遊戲相似,在此也有些作品結合了戰爭與線上遊戲。陸浩明(Andrew Luk)、亞歷克斯.麥爾斯(Alexis Mailles),與彼得.倪爾森(Peter Nelson)的《自動存檔:堡壘》是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由真實發生於香港的二戰歷史與地理資料所建構,可於藝術圖書室的電腦登入體驗;作品的互動性及其設置空間,第一時間讓人與日常的娛樂經驗產生連結。就在遊戲看似與戰爭威脅保持著安全距離,於哈倫.法洛基(Harun Farocki)的《嚴肅遊戲I、II、III》中,卻見遊戲對於主觀視覺模擬、空間建構與互動操作上,對身體具強烈帶入性與驅動性,成為一種真正的軍事模擬訓練;此系列作品拍攝的是美軍以電子遊戲和虛擬實境影像,作為真實戰爭的操練和戰後心理創傷治療;然而,片中以模擬影像和現實情境的相互交錯,最終也令人對戰爭存在與否產生了種種困惑。在此許多與戰爭或遊戲相關的作品,無論是史實的再現、現實戰爭的模擬影像,或模擬現實的遊戲,藝術家們思辨的是關於數位技術對資料的運用,使影像具有模擬性、體驗性與互動性,及其後含括的意圖或意識形態的複合狀態下,無形中使人們對於現實的認知與感知所產生的變化。

技術一旦改變,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將不同。上述例子,尤其可見影像所創建的「現實」,使人們不再只有身處物質環境的經驗,模擬影像以數據資料所創造的情境,讓人們在虛擬世界的體驗也擴展於現實當中。而不同的技術,對於現實所具有不同的感知或建構形式,也是一些作品探討的方向。吳思嶔的《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是以現代影像技術與部落信仰儀式進行對話與對照。本片一方面記錄大武鄉原住民以咒語和神靈進行感應,另一方面呈現電腦後台,以程式語言將文史與口述資料所描述的矮黑人,轉換成AR形象。現代技術的「眼見為憑」,面對著信仰系統所建構的現實,或許仍有其不可見或不可感的界線;但這樣的對照,同時指出數位技術在成像背後的編碼與運算,也與信仰一樣,有其虛擬、幻化與不可見的運作。而梁超的《遊記》則透過對於技術的反思,指出可見之中,仍有其他可能性或許不曾被看見。本片以著名的歷史攝影作品為基礎,再透過3D影像技術,讓平面影像成為一場具空間深度的視覺流動旅程,並搭配耆老的旁白,使得影像和敘事在虛實交錯中,難以確認其真實性。歷史敘事和照片作為一種對真實世界的認定,往往讓人忽略其中所框選的內容,帶有敘事者或拍攝者的主觀價值判斷;但作品對於現實與虛構的交織,除了使既知內容產生鬆動,也試圖揭開敘事和影像等再現技術,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所涉及的篩選、詮釋、建構和想像性。

而這些作品,隱然也指出資訊時代的一種面向:此刻由技術所搭建的現實中,我們往往忽略或無從得知,在可見的背後,有哪些不可見的運作形式,正隱微卻深刻地為生命經驗帶來種種改變。

資訊社會中隱而不顯的運作

資訊技術的發明,最初目的是將腦中看不見的記憶與感知外部化,使人類經驗得以被傳遞。比如兩部探討個人記憶與族群歷史的作品,將無法再表述的經驗,以腦波科技進行轉存和轉譯。鄭佳喜(Ka Hee Jeong)的《祖母/傳家寶》記錄著逐漸失憶的祖母,其一生經歷日本殖民的韓國,以及南北韓的分裂;藝術家將祖母的記憶透過腦波儀轉換為腦電波圖,再將其以3D列印製成一座瓷器,以此作為將記憶實體化的儲存器。至於李宰旭(Lee Jaewook)的《移情試鏡》,戴上腦波儀的不是承載著某段記憶的個人,而是以兩位演員的身體為媒介,將深藏於歷史的個人經歷轉譯出來。片中,演員們戴上腦波儀,唸誦過往參與韓戰的學生軍人逝世前寫給母親的書信;畫面則不時切換到被投射在陣陣煙霧中的歷史照片,象徵記憶的虛幻無形;而演員感知過往情境的內在波動,則轉換為腦電波圖裡劇烈的線條起伏。作品在此所呈現的,是人腦中無法被看到,或無法講述的感知與經驗,如今藉由現代技術的輔助,也可能被呈現或保留下來。

然而,原是將意念轉化出來的資訊技術,發展至此,逐漸如同人腦運作機制的不可見;雲端平台集結眾人所投入的無盡數據和演算法運作,如今也難以被人類探知和掌握。在此有不少作品探討以國家安全或商業營利為考量,將「人」做為資料蒐集、分析和分類,以達預測或控管所產生的隱憂。李恩喜(Lee Eunhee)的《相對於你》以真實案例指出,有些臉孔因無法被監視器系統所辨識,而成為系統中消失的族群。瓦倫蒂諾.魯索(Valentino Russo)的《2041》,呈現社群媒體在未來成為人人監控彼此的社會控制手段,個人價值全由量化標準所評判。詹姆士.威利(James Wylie)的《回溯》講述遊戲公司對玩家資料進行數據分析,但此預測模式可能對個人認知造成破壞。這些作品探討著資訊社會發展中,生命經驗若成為由量化系統所認可的存在,可能導致各種個人內涵趨於單向發展;或人們在線上與線下的體驗,將越來越難以確定是源於自身的意願。而此正是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的《隱身指南:一個他X的教育宣傳片》之所以透過嘲諷方式,要讓自身消失於監視之下,以控訴和反抗各種監視技術無所不在的原因;這種試圖掙脫,讓人意識到資訊時代的生命經驗,或許並非我們所認知的多元或充滿選擇。

除了技術內部運作的不可見,使我們對這些量化分析或推送內容無從自覺,甚至感到理所當然;即便無時無刻都能看到的眾多訊息,或許也並非真正多元或深入。正如陳呈毓在《雲氣平衡》指出,如今所能見到的內容,大多都是些極其表面的訊息。作品以氣象播報形式,指出當前多變的雲氣,一部分是雲端平台中大量數據運作的消耗式訊息,一部分是電子產業大量開採稀土礦物和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塵與煙,讓人們的認知及全球空氣品質,全面受到蒙蔽與污染。氣象作為一種混沌與非線性的系統,易受到微小因素的影響導致各種不同的結果,難以掌握其規律性;而作品在此的氣象播報,則指向雲端平台中非線性、看不見,又不斷產生的龐大數據,以及技術受控於國際政治、經濟、社群媒體等權力機制的環環相扣,這些因素猶如幻化多變的雲氣,讓人陷入看不清真相的迷霧;且由於此技術將全球脈動極其快速與緊密的連結,也導致生存情境、全球秩序和生態環境,都更容易受到這些複雜與動態的變化,產生更多不確定性。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現象都是非線性的,而資訊演算技術在做為對未知的模擬和預測的可控性來說,正是為了符合人類生存認知模式中,對規律、穩定和連續性的渴求;但作品指出,當前技術的運作,同樣具有許多的不可預測。關於數位技術,不只有螢幕內的非物質面向,以上一些作品呈現的是,在這樣的技術背後,其實還涉及現實世界各種權力結構、人的意志,以及自然物質等轉換。

此時的數位技術,除了作為強大的儲存與傳遞媒介,人類有限的觀看與感知經驗,看似也在技術中得到擴展。比如藝術團體半導體(Semiconductor: Ruth Jarman + Joe Gerhardt)的作品《形態如何生成》,呈現的是人類以科學作為認識物質世界的一種途徑。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得以推估或探測肉眼無法看見的物質運作模式;而影片進一步以數位運算和動畫技術,將看不見的礦物原子鏈結或無法感知的海溝地震等原始數據,轉換為可見與可聽的形式。然而,在此得以思考的是,我們透過科學對世界的認知,其實一直以來也受到不同的證據、技術和驗證方式而不斷改變;此外,以人類認知條件作為標準所建構的科學與技術,實則也只是以人類自身尺度所能體認到的一種現實。在廣袤世界中,除了有許多難以被感知到的對象,且人類也並非唯一的標準;即便人與人之間的感知經驗,可能也有難以透過標準來界定的差異。比如高倩彤在《昨日的世界》中,思考的反而是人們對自身感知的認識,以及對於「真實」的主觀性和多元性的體認,是否正逐漸受到影像技術所化約?作品在此以一張維基百科的高畫質城市街景圖像為基礎,再以兩層分割視窗呈現類比電視的解析度格式,並將其改成紅、藍色調,以展示個人感知與記憶中的世界;藝術家以感性旁白,思辨著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以及為了所有影像的相容性而導向的標準化規格,無形中或許對影像審美或視覺標準成了新的規範。

特別的是,在錄像展的範疇中,展覽還收錄了兩件非影像作品。乍看出格,卻透過另一種方式展現經驗與訊息裡的不可見,直指當前資訊科技、影像經驗與傳播技術的一些框架。賈伯葉.德布朗格(Gabriel Desplanque)的複合媒體作品《上帝之室》,使人置身於一間小型會議室中,感受著錄音設備播送的日常對話、環境聲響,以及聲控裝置所造成的光線變化、風扇開啟與物品移動。作品以日常訊號引動觀者腦中各自經驗,開啟對當代生活的不同體驗與想像,實則也反映當前人們受各種訊息所吸引,對環境變化的感知與警覺能力正逐漸封閉。而以現代科技為主的展覽中,張奕滿的參與式作品《一則關於台北的故事》,無疑顯得特殊;參與者須將指導員口語傳遞的故事逐字默背,過程約歷時三小時。如今網路技術使傳播與接收效率不斷加速,但也令人更為分心與多工;此作品必須具有的耐心與專注,或許也成為人們逐漸缺乏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設置於落地窗邊,在此可遠眺一片台北日漸稀有的廣闊農林地;這一面不再顯現逼真或鮮明數位影像的玻璃,反映出此刻的人們,或許已極少能真正關切或純粹感知螢幕之外的現實。兩件作品,不同於展場內呈現錄像作品所搭設的層層黑牆與晦暗空間,而是引入生活情境和戶外環境,意圖使人覺察,在當前技術與訊息密布中,我們與自身感知、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哪些改變。

在一切變得可見之前,個人記憶與感知都只是隱蔽在腦裡的運作。隨著技術演進,意念的轉譯也從口語的不可見,來到電時代是各種媒介所呈現的可見與可感形式。此刻,傳播已是瞬間完成之事,甚至不僅是人類經驗,還包含各種存在於世界中的不可見,都慢慢被獲知並得以被傳遞。如今,在這個以複合技術所製造的螢幕介面中,是各種訊息和影像的無窮無盡;但展覽透過這些螢幕所顯示的內容,除了指出人類認知的有限性,還包括我們對於訊息、技術、權力運作,甚至對自身感知的各種不可知。

對於技術結構的揭示

展覽於美術館的有限空間,將大量作品以非線性的方式陳列,並設置各種入口,整體營造出訊息過量、目不暇給的資訊時代印象。一反日常將大量訊息儲存於電子設備的輕巧無形,最終令人無感於訊息所帶來的影響,展場在此成為資訊(藝術作品)的儲存載體,以實體空間模擬虛擬空間,觀者於這樣的「瀏覽」中,有可能感受到大量訊息帶來的失序或難以負荷。

關於收錄了大量作品,策展人之一許家維曾於訪談提到,是為了讓觀者可以「各取所需」,甚至以「瀏覽」的方式輕鬆看展。此指出資訊技術不只改變錄像藝術的影像性質與呈現形式,也對如今人們的觀看模式帶來改變。而許家維的說明,讓人意識到資訊時代中,對藝術和錄像作品的觀看,其實也同處於大量訊息對注意力的爭奪戰。正如展名「離線瀏覽」,原指將網頁預先儲存於瀏覽器,以便沒有網路時仍可觀看;這說明的正好並非「離線」,而是即便無法連線,我們仍需要繼續使用這些網路資訊。而展覽所呈現的狀態,確實反映此時沒有任何人事物能真正置身事外、無涉一切的「離線」。

不過,展覽的非線性形式,可能也不只反映數位技術的資料性質。另一位策展人許峰瑞於策展論述寫道:「資訊科技在塑造人類生活的同時也被人類的生存方式所塑造。」此指出資訊時代的觀看者,其實也是這些工具和訊息生產的參與者。若「現實」本就由眾多的個人主觀所詮釋與創造,則以真實世界所具有的複雜性而言,觀者在此的瀏覽以及對作品涵義的各種連結,這些主觀選擇的路徑也將難以被化約;因而這種非線性,隱含人們有跳脫他人編排的預設路線的可能性。以此來看,除了錄像作品對於技術的思辨,展場空間對作品的呈現,同樣具有對資訊技術的反思。

此次透過「離線瀏覽」的主題,一方面是關於資訊時代的錄像藝術,因應當前多變的技術與現實,如何以更為多樣化的面貌或行動來切近問題核心。另一方面也透過作品與展覽形式作為對技術結構的揭示,指出此時影像技術已不再只是紀錄或儲存,更是一種具有快速變動和重組的資料形式。而展覽則意圖讓觀者於眾多作品的瀏覽中,意識到如今技術的構成,及其與個體、社會運作之間所交織的複雜性。

 

                                (寫於2025年)

 

參考資料

「離線瀏覽」官方網站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18/index.html

許家維 X 許峰瑞:面對科技與現實間的「不適感」,我們如何「離線瀏覽」?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648.html

一種像滑臉書的看展模式

  專訪「離線瀏覽:第六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策展人許家維、許峰瑞

  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9796

 

展覽資訊

《離線瀏覽》

策展人:許家維、許峰瑞

地點:鳳甲美術館

展期:2018.10.20-2019.01.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紙間慢步者
0會員
2內容數
沉浸於藝術與文化的學習者。一小步、一小步的走著、感受著、想著、寫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精確而簡單,或者一相情願的,在形而上的交織,恍若烏托邦之境。 (赴台南旅遊,乘車南下的舊文) 當科技進步,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也與時俱進。發展飽和的社會,因為生活穩定,教育水準高,通常人們愈發溫和禮貌。 通訊進步,使我們不需再面對面,單純使用文字和符號傳遞,更生動一點,則加上表情符號。同時,也
Thumbnail
精確而簡單,或者一相情願的,在形而上的交織,恍若烏托邦之境。 (赴台南旅遊,乘車南下的舊文) 當科技進步,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也與時俱進。發展飽和的社會,因為生活穩定,教育水準高,通常人們愈發溫和禮貌。 通訊進步,使我們不需再面對面,單純使用文字和符號傳遞,更生動一點,則加上表情符號。同時,也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今天我們用電腦上網,用智慧手機上網,用ipad上網,似乎是很尋常的事,連小學生都會上網。 可是在3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   記得民國80年左右,我用2400bps數據機撥接網路,速度很慢。那時候台灣剛有網路,是台灣學術網路。   當時沒有全球資訊網,沒有任何網站。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興起,大幅度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並在許多領域帶來方便。使用數位圖文(圖片、表情符號、貼圖)代替語言文字訊息問候好友,我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其得失。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興起,大幅度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並在許多領域帶來方便。使用數位圖文(圖片、表情符號、貼圖)代替語言文字訊息問候好友,我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其得失。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恩物,可以倚賴的功能實在非常之多。就我個人而言,通訊聯絡之外,最大宗的用途還是「影像紀錄」。不知你喜不喜歡「自拍」? 我雖非狂熱的使用者,但自拍的次數已是與日俱增。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恩物,可以倚賴的功能實在非常之多。就我個人而言,通訊聯絡之外,最大宗的用途還是「影像紀錄」。不知你喜不喜歡「自拍」? 我雖非狂熱的使用者,但自拍的次數已是與日俱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