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https://www.heatalk.com/20250425/1356/
香港的士自20世紀初出現以來,一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命脈,無論是車身顏色、收費方式、車型設計,還是燃料技術,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燃油車到今天的電動的士,從只收現金到多元電子支付,甚至車牌價格的瘋狂升跌,每一項轉變都反映着香港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軌跡。

價格與收費方式的演變:由現金到電子支付
早期的香港的士只接受現金,乘客必須備足零錢,司機也常因找續問題與乘客發生爭執。隨着科技進步,的士支付方式逐漸多元化。2000年代後期,部分司機開始接受八達通,但普及率有限。直到2010年代,隨着電子支付興起,Alipay香港、WeChat Pay、支付寶等電子錢包逐漸進入的士行業,甚至有的士公司引入信用卡支付系統。2020年後,政府推動「的士電子支付標準化」,要求新登記的士必須安裝合規的電子支付設備,現金不再是唯一選擇。此外,的士收費結構也經歷多次調整,例如2023年,市區的士(紅的)起錶價由24增至27再到現在29,新界的士(綠的)和大嶼山的士(藍的)亦相應加價,反映營運成本上升。

車牌價格的瘋狂年代:從投資工具到市場冷卻
香港的士牌照曾經是炙手可熱的投資工具,尤其在1980至1990年代經濟騰飛時期,市區的士牌照價格一度飆升至超過700萬港元,被視為「行走的金礦」。然而,隨着Uber等網約車服務崛起,加上政府多年來凍結的士牌照數量,牌價在2015年後開始下滑。至2023年,市區的士牌照價格跌至約300萬港元,跌幅超過一半,反映市場對傳統的士行業的信心下降。部分車主更因無法負擔高昂的牌費而選擇退場,的士牌照從「必炒」資產變成高風險投資。
車型與燃料技術:由柴油、石油氣邁向電動化
香港的士的車型亦隨時代變遷。1970至1980年代,豐田Corona、日產Cedric等柴油車主導市場,後來因環保問題,政府於1990年代推動的士轉用石油氣,2000年後幾乎全港的士均使用石油氣驅動。近年,為減少碳排放,政府積極推動電動的士,比亞迪(BYD)的e6成為首款獲批的純電動的士,2023年更引入更多車型如特斯拉(Tesla)Model Y改裝的士進行測試。電動的士不僅更環保,充電成本也較石油氣低,但充電設施不足仍是普及化的最大障礙。

車廂設備與乘客體驗的改進
過往的士車廂設計簡陋,座椅多為絨布或人造皮革,冷氣不足常被乘客詬病。現今的士逐步提升舒適度,部分車隊引入真皮座椅、USB充電插口,甚至提供免費Wi-Fi服務。此外,車廂衛生也成為關注點,尤其在疫情後,許多司機加強消毒,部分公司更引入空氣淨化系統。未來的士可能進一步智能化,例如安裝AI行車監測、自動化導航等,提升安全與效率。
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的士行業正面臨網約車、共享汽車的激烈競爭,未來必須持續改革才能保持競爭力。政府計劃推動「的士車隊管理制度」,鼓勵業界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質素。同時,電動的士的普及依賴充電基建擴展,若政府能加快在的士站、停車場增設快速充電器,將有助行業綠色轉型。此外,隨着智慧城市發展,的士可能會與MaaS(出行即服務)平台結合,提供更個人化的交通選擇。
從現金到電子支付,從燃油到電力,從高價牌照到市場調整,香港的士的演變正反映這座城市的適應力及創新精神。未來,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的士仍會是香港街頭不可或缺的風景,但它的角色與服務模式,勢必繼續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