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的「演算法」,會讓我們即使追蹤某個人、常常按讚,也不見得能看到他的多數文章。如果你還喜歡我的公開貼文,建議要到Substacks 網站訂閱我的「免費電子報」(《陳豐偉編譯社電子報》,每星期會收到1-2封電子報,就不會錯過我所有的公開貼文。
以下是我的個人簡介。

我曾擔任「卓越新聞獎」評審,這標誌的是我跟「媒體改革」的淵源。
我曾擔任「金鐘獎」評審,這是因為我年輕時跟台灣的「社區運動」有些關連。
但因為醫學的學習與工作忙碌,我不太有時間寫長篇小說、或投入社區運動,所以在台灣傳統媒體還熱門的時候,我曾在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台灣日報、勁報、醫望雜誌、Cheers雜誌、數位時代、e天下、康健雜誌等媒體,寫過非常多的媒體專欄。也曾在PCHome Online的名家電子報、明日報撰寫網路專欄。
因為某些機緣,我在1995年創辦《南方電子報》,是台灣第一個受到廣大矚目的「電子報」,成為台灣社會運動、社區運動的發聲平台,也因此在何榮幸撰寫的《學運世代》裡成為「後野百合時代」的年輕人代表。
因為跟網路的淵源,2004-2008年我在「智邦生活館」擔任總經理,協助轉型為在台灣有廣大用戶的網站代管公司。
2008年11月,我回高雄開設「快樂心靈診所」,這是以健保為主的精神科診所。
過了幾年,診所漸漸上軌道,但傳統媒體逐漸衰微,連以往熱門的「無名小站」等部落格,也都快速地「被典範轉移」,被臉書等社群網站取代。2015年,我開始摸索能持續寫作、但也要有讀者的方法。
以我的寫作能力,要寫出具有煽動力、能在臉書廣傳的文章並不困難。不過,我是專業的醫療人員,也是媒體改革的支持者,我的公開貼文,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基礎或專業論述,不能誇大、渲染。在專業的自我約束底下,又要能吸引足以維持寫作動力的讀者群,這並不容易。
2018年,我完成《我與世界格格不入》這本重要的長銷書,同時也計畫要持續寫作一些「電子小書」。我的立論基礎,現在已朝向「認知心理學」與「演化心理學」。起初,電子小書計畫都還蠻順利,但出版到《好戰的利他主義》時,因為要介紹這本書,就無法避開一些「敏感字」,導致在臉書上傳不出去。
這挫折讓我察覺,我累積的網路能量還不足以推動「電子小書」的計畫。於是我來「方格子」開設「陳豐偉編譯社」的網站保持寫作習慣,之後又成立Substacks上的免費電子報,一邊寫作、一邊調整,直到2025年,我終於可以做到接近「日更」,摸索出一個穩定的寫作方向。
未來,或許我會恢復出版「電子小書」,或許我又會開始寫小說,也或許我會在AI的協助下從日更文章,進展到日更短影音。
現在我是高雄縣醫師公會的常務理事,編輯委員會召集人,醫師公會全聯會西醫基層執委會高屏分會成員,也受邀在高雄市衛生局擔任一些委員。這是專業人員到一定資歷之後會做的事情。現在,我腦袋想的,是怎麼在逐漸邁向老化、面臨半退休時,還能因為自己的寫作專長,做個社會上的有用之人。有事情在忙、覺得有意義地活著,或許也可以延緩退化與失智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