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筆記《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關於這本書:
《底層邏輯》是由中國知名商業顧問劉潤所著。劉潤是潤米諮詢的創始人,並主持『5分鐘商學院』,曾任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也為騰訊、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戰略諮詢。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其中「底層邏輯」是解決問題的基礎,「環境變數」則會隨著時代、行業等因素改變。本書旨在探討這套核心思維及其應用。 書的內容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分別涵蓋了對錯的價值觀、思考方式、個體進化、理解他人和社會協作等方面。每個章節都配以簡單易懂的例子和作者的個人見解,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間。

三種「對錯觀」:

我認為一件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責怪、埋怨、後悔都已經沒有用了,他們改變不了結果。

人生的三層智慧:博弈、定力 、選擇

在這個時代要活得好,需要知識更需要智慧

博弈

博弈的智慧可以拆解成與人交往時的心態與策略。

心態面上要有共贏和感激的意識:

  • 共贏就是合作的雙方都能夠獲得價值
  • 而感激就是真心感謝在每個階段幫助和信任我們的人

而策略面上則是一報還一報:

我們溫柔待人,但如果對方不領情,大可不必再繼續,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

定力

定力的智慧,就是長遠的眼光,他說在生活中,最容易讓我們迷失的往往是金錢,有些錢,是專門來誘惑我們放棄長期目標的。

他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公司的定位就是提供戰略策略,有次他接到了微軟的管理諮詢邀約,雖然很感激,但是他婉拒了。

因為他認為管理諮詢不是他的目標,不是他該賺的錢,為了更長遠的目標,他就必須要有定力,婉拒這次的邀請。

選擇

選擇的智慧,**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串連起來的,**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有的選,也沒有勇氣選擇。

就算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權,也可能有選擇困難症,想創業又害怕不確定性;在公司上班穩定,但又覺得太無聊,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大人的我們都更應該要選擇。

選擇其實就是意味著放棄,選擇一個,放棄其他。

每個理論都有前提「當所有因素都不變時」,「其他要素」可能是科技、政策

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

每個人都有自己信仰,不要攻擊別人的信仰。因為,第一,你不可能獲勝,第二,你會失去這個朋友

多數的人有意無意都會不小心注射洗腦,所以我們必須時常檢視自己所聽所見。進而避免讓狡猾的人洗腦自己,更避免懦弱的自己想藉此麻痹自己。 狡猾的人,用這個句型注射別人,愚蠢的人,卻用這個句型注射自己。

對「為甚麼+觀點」這個句型的非理性反應,是人的思維式中的重大Bug。

辯論的目的

辯論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說服觀眾。對方的表達,只是你的題材,而不是打擊的對象。

盡量不要辯論,因為辯論是零和遊戲 辯論的目的是,改變觀眾的立場 演講比辯論好,多訓練演講,影響力更大

普通和優秀的差距,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

別人的成功經驗當然重要,但是他分享的方法真的是讓他成功的經驗嗎?適合不適合我們呢?

假設-驗證-結論-調整

這套方法論的本質就是,為了印證假設,而不辭辛苦、不嫌麻煩地去驗證假設,然後得出結論,最後做出調整。

就事論事

注意一點:就事論事,不要被立場左右。

要做到以下:

一是拋棄經驗,放棄想當然,不要輕易下結論,要懷著空杯心態去看問題。

二是運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得出結論,最後做出調整。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場左右,要就事論事。

能做到以上三點,即使是再複雜、繁瑣的事,你也能抽絲剝繭、洞察本質。

分析問題的時候:

一、找到核心存量

二、找到關鍵因果鍊

三、找到增加迴路

四、找到調節迴路

五、考慮滯後效應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模型。

水準低的人通常心高氣傲,水準高的人可以兼容萬物。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萬種可能。看到一個事實就會排除一批假象。

離事實越遠,離陰謀論就越近。

還記得小時候,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問大人:「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面對這樣刨根問底的好奇心,大人常常顯得不耐煩。隨著我們上學、工作,累積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不再追求那些「為什麼」了?

我們成長了,知識增加了,卻容易陷入一種自以為無所不知的狀態。我們開始找藉口不再深入探究,只憑過往經驗來判斷事情。這很容易讓我們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當我們認定事情「應該是這樣」時,往往忽略了事物的多面性。我們把自己的思維框限在一個封閉的邏輯迴圈裡,最終只能在自己想像的舒適圈中打轉,阻礙了自我成長,因為我們把思想給禁錮了。

  1. 定期自我反思:每週撥出時間回顧學習和生活,分析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自我反思是促進成長的關鍵工具。
  2. 培養新技能:每月設定一個新技能學習目標,不論是語言、程式設計或藝術創作,持續學習都能開闊視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保持開放交流:主動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真誠理解他們的觀點和生活經驗。這樣不但能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也能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

理解真正的複利公式

一、盡早存到足夠的本金:賺錢靠本金,而不是靠複利

二、努力做到穩健高收益:你看中的是別人的利息,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三、讓時間證明它的力量:足夠耐心,複利效應從來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公理體系

公理沒有對錯,不需要被證明,公理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共識,是一種基準原則。

全域最優和達成共贏

第一,你要找到那些能夠建立信任的夥伴。有些人,你式永遠都無法和他達成共贏的,這樣的人你就要遠離。

第二,你要主動釋放值得信任的信號。你要先讓別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這樣,想要與你達成共贏的人才會來找到你。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槓桿

人生就是一場商業模式

1.能力:你有沒有解鎖「超能力」?

超能力不是天賦,而是你獲得能力的能力。

想成為高手,就要勤奮,但別只是低效地努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專注於那些能真正提升你的事,並時刻檢查進步的方向是否正確。

2. 效率:你能用 1 小時做出 3 小時的成果嗎?

效率,不是把一分鐘切成60秒,而是把17分鐘省出17個小時。

提高效率的三步法:

  1. 選擇重要的事:放棄那些不重要的低價值任務。
  2. 用對的方法:選擇最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靠蠻力硬撐。
  3. 善用工具:工具不是裝飾,而是你的「效率放大器」。

3. 槓桿:用小力撬動大世界

槓桿,不是讓你變強,而是讓你強到沒人能忽略你。

  • 團隊槓桿:學會用團隊的力量,別讓自己做孤獨的「獨行俠」。
  • 產品槓桿:多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能力內核轉化為能複製的產品或服務。
  • 影響力槓桿:提升自己的寫作、演講和人脈能力,用你的聲音撬動更多資源。
  • 取得能力的能力很重要和獨一無二的能力
  • 高效的努力並敢於投資如請教練取得反饋
  • 持續寫作與演講,累情放大影響力的槓桿

玩和工作的四象限

時間一種是成就我們,另一種是消耗我們前者賦予意義,後者是謀殺生命。

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第一,理解別人的時間顆粒度/理解式厜重的前提

第二,系畫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第三,善用日曆管理時間顆粒度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

以年為單位的「有目標的」時間管理,幫我省下來的是若干月的時間。

時間管理是一種習慣,席觀就是別人坐起來很彆扭,但你做起來很自然。

史蒂芬·柯維:「想法產生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好人

用心創造價值的人,時間會給你答案

人脈的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

毫無目的的幫助他人,經過長期的積累,成為某個領域專家,擁有了有影響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人脈才會蜂擁而至。

一個優秀且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優秀且有價值的人的認可與幫助。

你能為別任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由兩個組成成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連結的本事

不抱任何目的去主動認識他人,而是踏踏實實做事,為別人分享價值,創造價值。

讓別人記住你,才會有認識、合作的機會。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別人也不一定會成為你的人脈。

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給給予甚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累積自己價值,並輸出自己的價值,去幫助別人。

有一天他們有能力幫到你就會是你的人脈。

態度50%技能30%知識20%

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學。

不要把技能當知識學。

用腦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態度。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時刻訓練自己的邊界感,注意不要侵犯別人邊界,這是一個年輕人應有的基本修養。

比功能更稀缺的,是體驗,比體驗更稀缺的是個性化,產品的定價,取決於你能提供給消費者甚麼價值,價值越稀缺,價格就越高。

財富=勞動生產率效用

有信用的人有話語權 信用比黃金值錢,比性命還貴

公平-用「同一把」尺丈量萬物

公正-選「哪一把」尺來丈量

公開-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

成品價值=玉石品質*匠人手藝

真正的領導力,來自內心的追隨,而不是行為的服從。

xuan:

人生是長期思維的修行:從短期焦慮到長遠價值的轉變

最近整理了一些關於思維模型與人生策略的筆記,讓我對「如何活得更清明、更從容」有了更深的體會。很多時候,我們忙著解決眼前的煩惱,卻忘了抬頭看方向。這些筆記提醒我:真正重要的,不是眼前能不能「贏」,而是我是不是在走一條值得長期走下去的路。

🔍 看清本質,比一時解決更重要

面對問題,不能只問「怎麼辦」,更要問「為什麼會這樣」。不只是修修補補,而是看清背後的結構與因果。比如不是焦慮要怎麼賺錢,而是理解自己對價值的認知是什麼、習慣如何形成、是否有建立能複利的能力。

🧠 思維模型,幫我們做更少錯的決定

筆記中提到很多思維模型,像是逆向思考、機率思維、演算法思維、二階思維等。這些不是讓我們變得萬無一失,而是幫助我們「少犯錯」,尤其在複雜的決策中,能慢下來用更廣的視角來判斷,避免被情緒或直覺牽著走。

⏳ 時間管理,不只是安排,而是選擇

時間的使用,其實是價值觀的體現。當我們學會用「機會成本」來看時間,很多不值得的應酬、無效的努力,就會自然放下。焦慮不是事情太多,而是我們沒選對真正重要的事。

🧭 人際與選擇,是一場篩選與誠實

在人際關係裡,有一段話很打動我:「好的關係,不需要表演。」與其迎合所有人,不如專注和理念契合、頻率相近的人互動。而對自己的選擇,也要誠實,不逃避內心真正想要什麼。

🌱 最終是內在成長與自我價值的累積

所有的策略與工具,最終都是為了讓我們活出更有價值的自己。而這份價值,是靠一點一滴的自我探索與實踐累積而來。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得到什麼」,人生反而會更自由。

一些關於xuan的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xuan的書櫃
1會員
4內容數
慢慢走路,多多讀書。 達成培養看書習慣,2024培養新習慣:每個禮拜練習寫作
xuan的書櫃的其他內容
2024/11/11
《個人儀式的力量》這本書談的是如何透過小而深刻的習慣來給生活帶來安定感。 這些“儀式”並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我們每天可以自主進行的小習慣,例如早上喝杯咖啡、睡前閱讀等。 這些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生活的忙碌和混亂中給我們帶來安慰和平靜。 在現代生活裡,我們的時間常被打亂,日常
Thumbnail
2024/11/11
《個人儀式的力量》這本書談的是如何透過小而深刻的習慣來給生活帶來安定感。 這些“儀式”並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我們每天可以自主進行的小習慣,例如早上喝杯咖啡、睡前閱讀等。 這些行為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生活的忙碌和混亂中給我們帶來安慰和平靜。 在現代生活裡,我們的時間常被打亂,日常
Thumbnail
2024/09/20
關於作者 《人際的法則》(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美國作家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撰寫的一本心理學書籍,主要探討人類行為和動機的深層次原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他人並提升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這本書分析了人性中的潛在驅動力,以及如何透過認識和理
Thumbnail
2024/09/20
關於作者 《人際的法則》(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美國作家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撰寫的一本心理學書籍,主要探討人類行為和動機的深層次原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他人並提升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這本書分析了人性中的潛在驅動力,以及如何透過認識和理
Thumbnail
2024/07/19
關於作者: 【法】蒂博·默里斯 法國高人氣作家,著名心理自助網站創始人,多本暢銷心理書的作者。曾在許多知名雜誌上發表文章。他擅長將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刻見解,轉化為易讀、易懂、實用的知識,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發揮潛力,達到更高的成就。劉慧(譯)畢業於瑞典隆德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
Thumbnail
2024/07/19
關於作者: 【法】蒂博·默里斯 法國高人氣作家,著名心理自助網站創始人,多本暢銷心理書的作者。曾在許多知名雜誌上發表文章。他擅長將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刻見解,轉化為易讀、易懂、實用的知識,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發揮潛力,達到更高的成就。劉慧(譯)畢業於瑞典隆德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士學位。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