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諾伊斯自幼聰明好動,文武雙全,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上大學後,他遇上一位特殊的物理教授 : 那位教授正是電晶體發明人之一 巴丁( John Bardeen )的同學,這讓諾伊斯得以早早接觸到當時仍極為新穎的電晶體技術。憑著這樣的背景,他在195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放棄了眾人夢寐以求的IBM與貝爾實驗室等大公司工作機會,選擇加入一家剛成立半導體部門的小公司。
三年後,他受到另一位電晶體發明人蕭克利( William Shockley )的邀請,加入其新創的半導體公司。蕭克利慧眼識才,網羅了包括未來提出「摩爾定律」的高登‧摩爾( Gordon Moore )在內的一批頂尖人才。而具備豐富實務經驗與領導能力的諾伊斯,自然而然成為這批菁英的核心領袖。
然而,蕭克利的管理風格專斷獨行、對下屬缺乏信任,導致團隊氣氛日益緊張。不到兩年,諾伊斯帶領七位夥伴集體離職,自行創立快捷半導體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這批創業者後來被尊稱為「八人幫」。
1959年,諾伊斯發明了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 )。雖然比德州儀器的基爾比( Jack Kilby )晚了半年,但他所採用的矽晶片成本更低、穩定性更高,且具備整合不同元件的創新設計,因此法院裁定他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諾伊斯的版本也更符合未來IC晶片發展的需求,成為業界標準。然而,儘管技術領先,當時市場對晶片的需求仍有限。快捷公司的大股東開始縮減研發經費,導致創始團隊逐一離開。最終只剩諾伊斯與摩爾兩人留守,直到1968年他們也決定出走,聯手創辦了全新的公司 Intel,意即「 整合電子 」( Integrated Electronics )。
在 Intel 創立初期,諾伊斯展現卓越的領導力,不僅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還打破傳統辦公室階級制度,推行開放空間辦公,強調自由與平等。他敏銳地看出CPU技術的潛力,全力保護並推動這項計畫,最終讓 Intel 成為全球資訊革命的關鍵推手。
他曾說:「我們不需要再為火爐添煤,也不必努力記住所有電話號碼,把這些工作交給電腦,我們才能專注於電腦無法完成的事。」
隨著 Intel 的成功,AMD等眾多企業也陸續成立,形成了以矽晶片為核心的產業聚落,「矽谷」正式誕生,從此取代波士頓,成為全球高科技重鎮。
諾伊斯不僅是技術先驅,也極具戰略眼光。他積極遊說美國政府重視半導體產業,甚至上升到國防安全的層級。美國政府最終對日本企業進行傾銷調查,成功挽救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頹勢。
日後,無論是與他共同創立快捷的夥伴,還是後來從 Intel 離職的員工,許多人都選擇在矽谷附近創業,開枝散葉,形成密集的創新社群。他們也延續了諾伊斯重視人才、崇尚開放平等的管理哲學。因此,諾伊斯不僅是矽谷的精神領袖,更被尊稱為「矽谷市長」。
2017年是電晶體問世70週年。回顧歷史,1956年,正值諾伊斯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三年後,蕭克利創立了全球第一家矽電晶體公司。諾伊斯加入這家公司,與摩爾成為同事,不久後與包括摩爾在內的六位博士共同創辦了Fairchild公司,並於1959年取得美國第一個「半導體元件連接結構」專利,也就是現今積體電路的雛形。
如今,積體電路無所不在,從太空、深海到日常生活 : 家電、汽車、辦公設備、甚至穿戴裝置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惜的是,諾伊斯於1990年因心臟病驟逝,享年僅64歲,未能親自見證他所開創的科技王國全面開花結果,也來不及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但他的偉大貢獻值得後世銘記。故以此文章紀錄之。
謝謝,羅伯特‧諾伊斯。永遠的矽谷傳奇。
資料參考 : Wiki、CNA、Pan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