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心裡浮現的畫面
今天下午的讀書會,老師一開始請我們靜心,然後引導我們:「如果你是故事裡的一個角色,你會是哪一段?」可能因為我老公坐我對面,我慢慢地回到書中,浮現的是加摩羅與悉達多的片段。
那一段,加摩羅幫悉達多介紹工作,讓他可以有穩定的生活,也教他愛情。但她也提醒他:「你可以為他工作,但不要失去你自己。」我想到我和先生的關係,有時也是這樣的感覺——一方面希望被照顧、被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對方是有擔當、可以自己做決定的人。
2.與先生交往初期的一幕
想到這裡,我突然回想起我們剛開始交往時的一件事。那時候我剛和前男友分手不久,還有不少流言。和現在的先生走在校園裡,有一天我們牽著手被同班同學看到,他突然把我的手甩開。我當下很生氣,直接對他說,「如果你害怕被別人看到這段關係,那我們可以不要繼續」。他後來很快跟我道歉,也承諾他不會再放手。這件事到現在我還記得,因為那時的我其實很在意,也很希望對方在關鍵的時刻,是能夠清楚表態、不猶豫的。
3悉達多為什麼要離開「看起來很好」的生活?
讀書會中,老師也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悉達多會離開婆羅門的生活?」他原本的環境很好,大家也很尊敬他,但他還是選擇了離開。這個問題也讓我想到自己為什麼會走進這個身心靈的教室。
我升上副教授之後,工作看起來很穩定,也有家庭、有孩子,在很多人眼中是值得羨慕的狀態。但我自己知道,那不是我要的樣子。我以為升等後會比較輕鬆,會比較能做自己,但實際上我還是不太敢表達立場,尤其是在立場不一的時候。我也常懷疑,難道我要這樣教書到退休嗎?照著一套別人早就訂好的規則,然後不去碰觸真正想問的問題。
4.生病帶來的轉折
我也想到自己讀博士的初衷,不只是想成為一個教練或是體育老師。那時我心裡很清楚,研究在我心裡有很大的份量,我想要的是更多的選擇權,是一個比較自由的生命方式。可是在育兒與工作的現實裡,我還是壓抑了很多自己。甚至在別人批評我「生孩子是自私的行為」「到這間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球隊帶好」時,我不敢為自己說話,反而開始自責。這些事情直到我生病後才慢慢浮出來。
5.書中「在河邊」身心極盡臨界到甦醒的感覺
癌症治療期間,到後期來到身心快崩潰的臨界點,我的脖子像燒焦的皮膚,奇癢難耐,裡頭潰爛,什麼都吃不下,時間像一條無盡的長河。這時的我都會錄音給水晶老師,因為很多話和感覺沒有說出來感覺自己會過不去。老師從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說要我「樂觀一點」、「加油」這些話。和老師對話的過程有被理解的感受,是當時的我很需要的。我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說:「既然恐懼這麼深,那就好好的去感受它蔓延全身的感覺吧。但你要記得,你要保住你自己。」這句話,這讓我專注在感受我自己的感覺,而不是對抗這個疾病。重點是要「守」住自己。
6.與水晶老師和教室大家的同行
老師回饋我的分享:「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生這場病?」我當時沒有答案,但這個問題開始讓我往內走。不是從邏輯的層次,而是從存在的角度去看自己。後來我慢慢意識到,這段歷程不只是我個人一個人在走,而是我和老師和這個教師每位同學之間的一段互相成就。因為老師長期經營的這個曼陀羅教室,我才有一個可以探索、觀察和療癒自己的空間。而我的出現,或許也讓這個空間多了一個可以記錄與整理的人。
7.曼陀羅教室是一片星空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講的是天文學家如何觀察和往瞭解宇宙之路前進。他們用望遠鏡長時間照著同一片天空,每天收集成千上萬張影像,再從中觀察變化。我忽然覺得,我看到我對於曼陀羅研究方式可以改變的契機,我們的教室就像一片天空,而每一位來上曼陀羅課的學生,每一張畫,每一段對話,都是這片天空中的星體(這也呼應水世代,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在這宇宙中運行),也許我不需要急著分析什麼,只要誠實地記錄這一切,就已經是一種研究。
8.研究,是靠近生命的方式
我重新理解了「研究」的意義。它不只是數據與理論的產出,而是生命經驗的見證,是一種在過程中慢慢靠近自己、也看見他人的方式。這樣的理解讓我願意繼續走下去,也讓我更篤定,這條路,是我想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