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惠能大師四句揭
如何用一句話簡單描述《流浪者之歌》的主旨?我想可以說是一個人精神覺醒的美妙追尋,最後活在當下。當然,作者赫曼.赫塞讓主角「悉達多」踏上這段旅途,更多時候像是在和讀者們說話,說說自己在精神覺醒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想想問問讀者朋友們,一個家庭教育良好,生活環境豐盛的富二代在怎麼樣的契機會突然想要改變自己呢?大概是要在歷經事業失敗與感情不順,在生命中跌倒受傷,才有機會去轉變自己的處境,反思自我的缺點並且轉換思考模式。
然而,悉達多並非如此。小說開頭就描述他是最高種姓制度婆羅門國王之子,言行舉止都符合人們的期待,對待臣民、家人、朋友合乎禮儀,祭奉神靈也誠心專一。每個人都認定他會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繼承者,連帶他的朋友喬文達想要追尋他的腳步一輩子,創造下個黃金時代。
直到下個瞬間,幾位苦行僧風塵僕僕經過悉達多的城池,他在那刻,突然想要拋棄外在所有的榮華富貴,加入苦行僧的行列之中。於是,他誠懇的向他父親請求離家,想要追尋自己的精神覺醒。當悉達多下定決心站在父親的面前時,父親反問悉達多:「是否會疲憊」、「是否會睡著?」、「是否會死去?」。悉達多承認自己會疲憊,自己會死去,然而卻不會睡著。代表悉達多承認自己會受限在小我(斜體)的肉體裡面,會感受到一切人類身為動物的感官體驗。另一個層面表示他在精神世界的醒覺是不會再走回頭路,一旦真相入眼,就不可能視而不見,所以他拒絕閉上眼睛,就此忘記對於靈性層面的自由渴求。
於此筆者認為,頓悟的主觀體驗就像是小孩子手上玩的玩具車,到了某個時間點孩子變成大人,再也不想要手上的玩具車,那台玩具車還是一樣的玩具車,始終沒有改變,只是有更加好玩的事情吸引了他。所以,此時悉達多的婆羅門身份、萬貫的家財與前途無量的皇位,都只是小孩子的玩具車,都只是他依附外在的身份認同,再也沒辦法讓他投入其中。
悉達多在經歷外在的追尋過程後,最後才發現像是鏡花水月,都是轉瞬即逝的事物,並且在過程中漸漸迷失自我。於是,他回到當初搭船渡河的地方,想要回歸成為船夫的徒弟,回歸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命運與時間總是螺旋向上的,當初他拋棄父親離開家中的決定,用另一種形式回歸考驗他。悉達多動搖了,他再次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無法自拔。直到他好好面對自我,認識外在一切都是種輪迴,他才想起原來自己想要追尋的精神自由。最後連自由都不存在,因為受限的是自己的意志,被困在二元對立的枷鎖裡。
於是,他放下對外在的執念與追求,改往追尋內在的安定。如《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觀照自己內在的狀態,最後連觀察者的角色都不存在,一切都是內在心性的顯現而已。
因此,悉達多的好朋友喬文達親吻他的額頭,尋求開悟的真理。喬文達只看見世間萬物都在同一瞬間發生,又在同一時刻寂滅,不用愛上誰,更不必憎恨誰,最後只存在當下的呼吸。
定在「在」,最後存在。
關於《悉達多 .流浪者之歌》的更加詳細的內容,歡迎各位讀者朋友去翻閱原作。
另外我有做一部影片完整介紹本書專有名詞與概念,歡迎來我的頻道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