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上在社群寫下對於央行近日作法的感想,引發了一些共鳴,不過也有一些回應讓我產生了一聯串的反思 ……
我國央行靠外匯賺錢補貼財政,這幾乎是大家或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這麼短時間大筆資金湧進來,如果此刻阻升,央行必須要拿一大筆錢出來,不是拿不出來這筆錢(我國外匯存底有6000多億美元),而是阻升會影響央行年底的KPI;另一方面,又會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過去央行不是沒有放任匯率波動過,即便美國沒這樣要求,央行也不想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另外,如果翻開前幾天的匯率走勢圖,用小時線來看每天16:00收盤前的走勢,央行還是有出來止穩,不過沒有投入大量的資金。

在反思的過程中,看到央行這次的政策與社會輿論之間的落差時,我們可以先從台幣匯率的歷史區間切入。三年多前匯率來到27.7元兌1美元,而這波升值雖然引發社群熱議,但從長期區間看,台幣30元兌1美元,甚至往28元接近都是在歷史合理波動範圍內。如果視為金融市場的震盪,或許比視為政治操縱更貼近實際情況。

其次,有人質疑是否受到美國壓力。這點或許可以這樣理解:
即便沒有直接的壓力,央行自然會對國際環境保持高度敏感。在與美國這樣的對等關稅貿易要求之下,央行主動的「默契」讓趨勢發展,可能遠比美國直接要求還比較好,而且也有顯得有誠意。萬一要是阻升太多,還會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所以央行政策上必須審慎拿捏。
另外,有一部分聲音在幫壽險業長期配置海外資產的角度護航,但這背後道底是真的擔心金融市場與過度擔憂,還是為了批評央行政策呢?
說到底,政策的操作與社會輿論的情緒放大之間,總是存在一道鴻溝。每當媒體一次次放大某些財經議題,民眾自然容易盲從,從上個月擔心「台積電是否會被搶走」轉而現在「擔心國內壽險業的體質」,反正箭靶最後還是在政府身上。
然而,一邊喊著不要當匯率操縱國,一邊又要央行出面阻止升息,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之前說過:「國內輿論勢必又陷入激烈爭論。我想這幾年川普任期,應該很難擺脫這樣的反覆循環。」指的就是這個樣子啊。
2025年05月07日, 04:49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