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Sea Market in the Age of AI: A Multi-Perspective Insight
緒論:從紅海、藍海,到深海市場的崛起
在紅海市場中,競爭者爭奪有限需求,陷入價格戰;在藍海市場裡,創新者開闢新需求,但孤立難持久。而今日,我們站在另一個門檻——深海市場(Deep Sea Market)。
這是一個由AI技術、Web3、內容平台、開發工具與社群共構的「去中心化、模組化、多平台融合」生態體系。AI作為「超級串聯者」,讓各類創作者、開發者、企業與平台在此協作共生、共享價值。

以下從五個面向,解析深海市場中的角色變革與未來趨勢:
一、使用者:從消費者轉化為價值共創者
過去角色:
- 被動觀看者、買單者、平台用戶
- 僅能接受平台推薦與廣告推送
現在角色(在深海市場中):
- 內容參與者:留言、轉發即成價值行為,可能獲得代幣獎勵(如 Lens Protocol)
- 數據供應者:透過 Web3 協議(如 Ocean Protocol)出售數據資產
- 共創社群成員:在 Discord、DAO 等社群中參與提案、創作、審查
挑戰與契機:
- 需提升媒體素養與數位資產意識
- 倡議「用戶數據主權」將成新一波數位覺醒浪潮
二、技術者:從封閉專業轉為開放共構者
過去角色:
- 專屬於企業內部的程式員、模型訓練者
- 技術難以為創作者與素人所用
現在角色:
- 模型開源者與貢獻者(如 Hugging Face 社群)
- 模組製造者:製作 API、Runway 模塊、AutoGPT 等可供組裝的模組
- AI 經濟網路建構者:協助設計「開源 + 收費」的技術商品化模式
挑戰與契機:
- 技術者需理解非技術用戶需求,轉向 UX 設計導向
- 需適應 AI co-pilot 與生成式工具改變技術生產方式
三、自媒體/創作者:從孤島生存者變為跨平台聯盟者
過去角色:
- 圖文影片創作者,平台收益受限(如 YouTube 廣告分潤、Instagram 演算法)
現在角色:
- 跨平台經營者:從 Midjourney → Runway → OpenSea → TikTok → Patreon
- 資產創作者:每個內容都可被 NFT 化、可追蹤、可分潤
- 社群經營者:Discord、DAO 社群中擔任意見領袖,吸引粉絲共創
挑戰與契機:
- 不再依賴單一平台,轉為 模組式經營與社群導向品牌化
- 品牌力與信任度成為內容泛濫時代下的生存依據
四、企業與品牌:從壟斷主體轉為生態合作者
過去角色:
- 資源集中、品牌為王、操控行銷渠道
現在角色:
- 開放接口參與者:透過 API 或 SDK 接入 AI 模組(如語音辨識、圖像生成功能)
- 代幣機制設計者:設計 Web3 代幣分潤邏輯,激勵用戶參與
- 生態建設者:建構平台與創作者、使用者共同參與的品牌生態圈
挑戰與契機:
- 顛覆式轉型:須放棄舊有控制思維,擁抱去中心化與協作型營運模式
- 與開源社群、AI 平台共建信任機制(如 DAO、智能合約)
五、AI平台企業:從工具提供者到文明基礎建設者
過去角色:
- 開發 API、語言模型或單一服務(如聊天、翻譯、識圖)
現在角色:
- 跨領域整合平台:例如 OpenAI 整合 Codex + Whisper + GPT,形成一體化 AI 工作站
- 工具模組生態主導者:如 Runway 不僅做影片生成,更成為影像創作的整合工作室
- 共創價值協議制定者:與社群協作定義公平使用、貢獻回饋機制(如 Anthropic 強調 AI 對齊)
挑戰與契機:
- 去壟斷壓力上升:開源、分散式 AI 平台(如 Mistral、Hugging Face)快速崛起
- 必須建立多方信任與治理參與,避免成為數位時代的「新殖民者」

結語:深海市場是一場文明重構
「深海市場」並非只是科技發展的延伸,而是 一場關於價值觀、權力、創造與分配方式的重構革命。它挑戰舊有中心化思維,鼓勵模組化合作,並以 AI 為骨幹,以社群為血脈,以平台互聯為肌理,打造出一種「人人參與、價值共創」的新文明模式。
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場新時代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