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格友觀看【心事有人知】這集節目:
在主持人鄧惠文醫師及來賓吳孟玲律師的深刻對談中,您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我是因為受到這句話吸引因觀看: 「當價值觀不一致、信任破裂,還能挽回嗎?還是該學會放手?」
鄧惠雯醫師的節目,不說教、不灌心靈鷄湯,而是手把手傳遞實務經驗與方法。以下擷取一些相處原則與界限與格友分享,節目內容有更多方法的傳授,如果很忙碌的格友,用2倍速先聽過,相信也能得到許多啟發。
✅ 「孝順,不等於一定要住在一起。」
孝順的核心,是尊重與體貼,而不是強迫物理上的「綁在一起」。住在一起卻彼此受苦,反而消耗了應有的親情。
✅ 「把承諾寫下來,模糊的承諾就是未來的爭端。」
婚前協議、家庭協議,不是冷冰冰的計算,而是讓愛與責任有清楚的界線。
✅ 「小家庭的獨立,不是對長輩的不孝,而是為彼此留出喘息與修補的空間。」
親子、婆媳、夫妻關係的健康,往往來自於適度的距離與空間,而非無縫的共處。
✅ 「談錢不是傷感情,而是讓感情免於破碎。」
錢往往是家庭衝突的引信,把資產、承諾、責任談清楚,反而能避免將來為了錢傷了感情。
💬 當婚姻裡只有「寄居」感時,該怎麼辦?
如果婚後發現自己像個房客、像個單親媽媽,孤單又無助,這時候最需要的不是一昧忍耐,而是冷靜盤點:
✔ 我有多少資源?
✔ 我能不能自立搬出去?
✔ 我的需求有沒有被聽見?
📝 婚前協議與事前溝通的重要性
很多衝突其實是因為沒談好「怎麼住」。婚前或事前協議,可以這樣寫:
- 例如:「結婚後暫時與公婆同住三年,三年後必須獨立居住,若未履行,需負擔相應違約金。」
- 如果沒寫好,婚後的爭執就很難單靠法律保障來解決,因為那屬於私人協議範疇。
🔑 與長輩住,重點不是「是否同住」,而是「如何同住」
- 可以透過改裝格局(如加門、劃分空間)來創造獨立性。
- 即使住在一起,夫妻也需要有屬於兩人的私密空間,這不是奢侈,而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 婚姻裡的財產與尊重
在現行法律下,婚後財產原則上誰名下就是誰的。即使是婚後存款,配偶拿去投資、買房,如果沒經過討論,在法律上不算違法,但在感情上卻會帶來巨大的裂痕。
要記住:討論金錢與資產的使用,是對彼此的尊重,不是斤斤計較。
🌼 為什麼要勇敢談分開住?
住在長輩家,常常是為了方便或節省,但當這變成壓力與衝突的來源,勇敢提起分開住,反而是為了保存情感。正如節目裡提到的故事:「這裡原本是我的家,但你不高興,你也可以出去。」這是一種智慧,不是敵對。
🌸記憶小幫手🌸
- 不是每句話都要回,不是每個情緒都要接。
- 界線清楚,關係更輕鬆。
🍀本文內圖片皆由 Bing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