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戎車三百兩:武裝戰車三百輛,表示軍隊精銳出征。
2. 虎賁三百人:「虎賁」為王的親衛精銳武士,此處三百人象徵精銳之師。
3. 牧野:地名,今河南湯陰附近,是武王與商紂決戰之地。
4. 作《牧誓》:發表誓師之言,鼓舞士氣,後記錄為《尚書》中的《牧誓》。
3. 白話文
武王率領三百輛戰車和三百名親衛勇士,在牧野與商王受展開決戰,並在戰前發表《牧誓》以激勵三軍。
4. 總結
武王於牧野布陣,戰車齊列,親衛隨行,表現其軍容整肅、誓伐暴君商紂之志,並以誓言激勵將士、彰顯討伐的正當性。
啟示
領兵出戰重視士氣與正名
精銳之師須有道義支撐其戰爭目標
大戰之前的誓言是凝聚軍心的手段
一、
1. 原文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2. 注釋
1. 甲子昧爽:甲子日清晨,天剛亮。
2. 商郊牧野:商朝郊外名為牧野的地方,即決戰之地。
3. 左杖黃鉞:左手持黃金飾斧,象徵王者威權。
4. 右秉白旄以麾:右手持白毛旗指揮軍隊。
5. 逖矣:遠來之人,引申為聽命、注目。
6. 友邦冢君:盟國的諸侯領袖。
7. 御事、司徒、司馬、司空:各官職名,分管政、教、軍、工等事。
8. 亞旅、師氏:軍隊的副將與軍吏。
9. 千夫長、百夫長:軍中中下級軍官。
10.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各地部族,表示周王朝聯合諸多民族出征。
11.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舉起你們的戈,排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
3. 白話文
在甲子日的清晨,武王率軍抵達商朝郊外的牧野,發表誓言。他左手執黃金大斧、右手持白色羽毛旗揮動,說:「遠來的西土將士們!」又說:「我的友邦諸侯、各部官員、軍中長官,還有各地部族的勇士們,請舉起你們的戈,排列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現在要發表誓言。」
4. 總結
武王誓師於牧野,展現其王者威儀,聯合各方勢力,明確指揮體系,動員各民族共赴討伐暴政之戰,鼓舞軍心士氣,為決戰奠下精神基礎。
啟示
領袖需親臨戰場以凝聚人心
誓言儀式具有政治與精神雙重意義
各族聯軍象徵正義戰爭的廣泛支持
二、
1. 原文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2. 注釋
1. 牝雞無晨:母雞不可啼叫;比喻婦人不可主政。
2. 索:滅亡。
3. 惟婦言是用:只聽信婦人的話。
4. 肆祀弗答:祭祀禮儀不遵行,對祖先不答報。
5. 遺王父母弟不迪:對王父母兄弟的教誨不遵循。
6. 多罪逋逃:多有罪而逃亡的人。
7. 是崇是長,是信是使:加以崇拜、任命為長官,信任並派遣他們。
8. 齊:止息,安定。
9. 勖哉夫子:勉勵啊,諸位將士!
10. 桓桓:威武貌。
11. 貔、羆:猛獸名,象徵勇猛。
12. 弗迓克奔:不能迎擊我們,只能逃跑。
13. 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若不盡力,將對你自己帶來懲罰。
3. 白話文
武王說:「古人有言:『母雞不可啼叫;若母雞啼叫,是這家要亡的徵兆。』如今商王紂只聽婦人的話,荒廢宗廟祭祀不敬祖先,也不遵循祖先、父母兄弟的教訓,反而尊崇四方有罪逃亡之人,任命他們為官長,用來殘害百姓,破壞商都的秩序。
如今我發兵,是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懲罰。今天的戰事,只需不差六步七步,我們便可平定商國。勉勵啊諸君!不出四次、五次、六次、七次進軍,我們就可成功。勉勵啊諸君!你們應當像虎、像貔貅、像熊、像羆一樣威猛,在商郊讓敵人無法迎戰只能逃竄,為西土解除苦難。你們若不努力,將自受懲罰!」
4. 總結
武王誓師譴責商紂昏聽女言、任用奸邪、失德廢祭,並激勵將士以勇猛如猛獸之姿討伐暴政,強調若懈怠則自受其害,立下威嚴軍令以凝聚軍心。
啟示
忠正治國,毋聽私言;任人唯賢,不納奸邪
戰前誓師可激勵士氣、明確賞罰
領袖須以天命與民意為依歸,彰顯道義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