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2. 注釋
1. 十有一年:指周武王即位的第十一年。
2. 武王:周文王之子,名姬發,開創周朝的君王。
3. 伐殷:出兵討伐殷商。
4. 一月戊午:周曆一月戊午日,為出兵孟津之日。
5. 師渡孟津:「師」指軍隊,「渡」指渡河,孟津是黃河的重要渡口。
6. 泰誓:是周武王誓師討伐殷商前的誓言,共三篇,記述其決心、理由與正當性。
3. 白話文
在武王即位的第十一年,一月的戊午這一天,周軍從孟津渡過黃河,準備進攻殷商。武王在這時發表誓言,寫成《泰誓》三篇,用來激勵軍心、昭告天命。
4. 總結
這句記錄了周武王決戰殷商的重要歷史節點與誓師之舉,標誌著商周政權更替的開端。
啟示
天命有時,人須果決應時而動
出師問罪需合乎道義,誓言乃民心之本
一場正義之戰,始於對暴政的反抗與對民生的承擔
一、
1. 原文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王曰:「嗟!我友邦塚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但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勳未集。
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塚君,觀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粢盛,既于凶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其侮。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
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塚土,以爾有眾,厎天之罰。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
2. 注釋
1. 十有三年春:指武王即位第十三年春。
2. 孚命文考:承接先父(文王)之天命。
3. 沈湎冒色:沉溺酒色。
4. 罪人以族:一人犯罪株連全家。
5. 官人以世:任官不論賢能,而看家世。
6. 焚炙忠良,刳剔孕婦:殘酷迫害忠臣良士,甚至剖腹孕婦。
7. 観政于商:觀察商朝政局。
8. 同力度德;同德度義:以力量衡量德行,以德行衡量正義。
9. 貫盈:罪惡滿貫。
10. 厎天之罰:實行上天懲罰。
11. 時哉弗可失:時機難得,不可錯失。
3. 白話文
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春,他在孟津召開諸侯大會,對大家說:「唉!我的友邦諸侯、各級官員,請仔細聽我的誓言。天地是萬物的父母,而人是萬物之靈。擁有聰明智慧的人,就應成為君主,君主應如父母般治理人民。但現在商王紂不尊敬上天,反而使災難降臨百姓。他沉溺於酒色,橫行暴虐,動輒滅族;任官只看出身。興建宮殿池台、穿著奢華衣服,以此剝削百姓。他焚燒忠臣,甚至剖腹孕婦。上天震怒,命我的父親文王嚴肅執行天命,但大業尚未完成。
我(武王)這小子奉命帶領諸侯觀察商政,看到商王毫無悔意,安坐宮中,不敬天地鬼神,不祭祖先,甚至讓賊人竊取祭品。他還說:『我有百姓與天命!』絲毫未加警惕。
上天輔助百姓,設立君主和師長,是為了輔佐上天治理天下。誰有罪誰無罪,我怎敢違背天命?
如果能齊心協力,就看誰更有德行;若能志同道合,就看誰更有義理。商王有萬千臣民,卻各懷私心;我只有三千臣子,卻同心一志。商的罪行已經滿盈,上天要懲罰他。我若不順從天命,就等於同樣犯罪。
我晝夜警惕,承繼父命,舉行祭天之禮,並率領你們懲罰商王。天憐百姓,百姓所欲,上天必順從。請各位輔助我一人,永遠平定天下。這正是不可錯失的時機!」
4. 總結
此段為周武王誓師出征殷商的重要演說,指出商紂的暴行與天命已轉的必然性,強調王道以民為本,合德為義,宣示討伐的正當與時機的關鍵。
啟示
天命視民心而轉移,君主必須順天應人
君道應以德為本,恃勢者終敗
團結一心,才能成就大業
時機不常有,為義必乘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