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一篇經濟學經典著作的讀書心得, 與經濟景氣週期的探討,挺硬的,對理論沒興趣的就請跳過。
結論在前:
短週期如基欽週期,由於週期短(3~4年),樣本數多,可驗證數據多,較容易卻認為有效,回測中也眾多數據可明顯看出有效性。
但長週期例如康波週期(50~60年),樣本數不夠的情況下,重複出現的情況最好視爲偶然,回測之下多次出現,樣本具有明顯重複性才可視為有效,並且不可對年份精準性過度執著,應以數據,回測,深度研究其表現來判斷。中週期的朱格拉週期(10年)與FED升降息週期似乎接近,但解釋基礎較爲薄弱,朱格拉週期被認為是生產設備投資造成,這跟升降息週期相關性尚待研究,朱拉格週期精準度也是沒有固定。
總之週期論可作為擇時參考,但不可過度拘泥以單一數據判定景氣走向,宜輔以以其他數據綜合判斷。
===本文開始===
前言
最近研究經濟衰退,經濟長短週期,於是下苦功去研讀經濟學的經典著作,這本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或許很多人覺得經濟學理論沒有用,但個人的態度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否定一個說法,最好的方式是研究,不然不了解的否定就是聊天與吵架而已。
我們投資不是要爭對錯,是來獲得利益的,『小孩子才講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原本我研究經濟景氣週期是從數據下手, 憑觀察與經驗去摸索實際應用, 來補強理論方面的缺失, 之所以我從數據下手, 也是長期認為理論跟實際有很大距離, 所以理論方面學習有之, 但不多。大多是應用有需要時再去找理論補強, 一方面我自己不是科班出身, 但也有意外好處, 就是不會被權威觀念束縛住, 因此更實用。
傳統經濟學以人類理性為基本假設, 而現在行為財務學越來越重視人類的不理性層面, 經濟學一直在發展, 不斷有新的觀察與現象用過去理論難以解釋, 並產生新理論, 因此個人認為經典經濟學理論都有可取, 也都有不足, 不可一昧拘泥於前人見解,科技與知識大體上是不斷前進的。
理論往往只論單一兩個因素,但現實世界往往是多重因素影響發展,麻煩的是不同時期主次影響因素還不太一樣,例如高通膨時期影響股市最主要因素是利率與通膨,經濟成長是次要,低通膨時期利率與通膨變成次要,經濟成長才是主要影響股市因素,也是因為這種特性,讓許多缺乏總體經濟研究經驗的投資人覺得總經沒用,許多指標不準。
最近衰退說法每個人一套調, 所以Fihser打算從經濟學理論著手, 研究週期循環的邏輯與要素,試圖挖掘可參考的觀點。
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讀後心得
(A)經濟的兩種階段
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為真正的經濟發展是由新生產要素增加帶動, 因此他將經濟分成兩階段分別是:
1. 『Circular Flow』, 為了容易理解,我翻譯成『常態循環階段』
經濟處於簡單重覆的靜態均衡狀態,生產與消費按固定模式循環,沒有技術革命式,沒有生產力增長。例如: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民年覆一年以相同方式種植作物,沒有引入新工具或擴大市場。
2. 『Economic Development』,我翻譯成『有效率發展階段』
- 這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動態過程,即對現有生產要素進行新組合,從而打破原有均衡。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結構性的質變,而非簡單的數量增長(如GDP增加),這是生產力增長帶來的GDP增長。
歷史上兩種階段交錯進行。
(B)五種創新類型
熊彼得提出了五種新生產要素的增加,造成生產力的增長:這些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
- 新產品引進:開放市場上尚未出現的商品或服務(ex:手機、電動汽車)
- 新生產方法引進:採用更先進的技術或製程(ex:流水線式生產、自動化)
- 新市場開拓:進入或創造新的市場領域(ex:發展中國家市場)
- 新原料取得:開發或利用新的原料或資源(ex:稀土材料應用)
- 新組織建立:改變的產業結構(ex:共享經濟)
(C)企業家與金融家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熊彼得筆下的“企業家”並非普通商人或資本家,而是敢於打破常規的革新者,例如Elon Musk, Jobs.
而金融家的重要作用是將社會眾人的儲蓄投資於能提升生產要素的手段中, 使生產效率提升.
四大週期理論
經濟學常見的週期理論, 依長短期有4種,
(1)短周期:基欽周期,3-4年(36~48month),被認為是庫存導致
(2)中周期: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被認為是產能,或說是生產設備投資導致
(3)長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簡稱康波週期:50-60年,被認為是技術創新導致
(4)建築周期: 庫茲涅茨周期,為期15-25年,
是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庫涅茨提出的。由於該周期主要是以建築業的興旺和衰落這一周期性波動現象為標志加以劃分的,所以也被稱為“建築周期”。
熊彼得在基礎上認為是創新帶來的投資週期,是康波週期的近一步解釋。
其中, 基欽週期與朱格拉週期,康波週期互相依託。一般認為三個基欽周期組成一個朱格拉周期。建築週期的庫茲涅茨周期不與其他3個相關。

圖示是中國大陸專研經濟週期的周金濤, 以中國為例的週期圖示, 其預測未必準確, 主要看概念。
康波週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長期的周期性波動,通常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康德拉季耶夫將每個長周期(K-Wave)分為四個階段:
繁榮期(Expansion/Boom):
- 創新
- 投資擴張,企業盈利增長,失業率下降。
- 物價上漲,市場情緒樂觀,經濟繁榮。
衰退期(Recession):
- 市場趨於飽和,創新技術紅利減弱。
- 企業投資減少,利潤開始下降,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 可能爆發金融危機或經濟衰退。
蕭條期(Depression):
- 企業倒閉增加,失業率上升,消費下降。
- 物價下跌,經濟處於低谷,投資活動低迷。
- 社會不滿情緒上升,政府可能進行政策干預。
復甦期(Recovery):
- 新技術或新產業的興起帶動新一輪增長。
- 企業投資回暖,市場信心恢復,經濟進入新成長期。
- 進入下一個繁榮周期。
這四個階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動周期,每個長周期的核心驅動因素通常是技術革命或工業創新。
康德拉季耶夫认为,週期核心驅動力是技術-經濟典範(Techno-Economic Paradigm)的轉換,過程為:
1. 根本性技術創新
例如:蒸汽機(第一次工業革命)、鐵路與鋼鐵(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汽車(第四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第五次工業革命)。
- 這些技術具有 通用性(影響多個產業)和 顛覆性(徹底改變生產生活方式)。
2. 基礎設施投資浪潮
- 新技術需要配套基礎設施(如鐵路網、電網、互聯網),引發大規模投資,推動經濟進入繁榮期。
3. 資本積累與金融擴張
- 新技術催生高利潤行業,吸引資本湧入,形成泡沫;後期資本過剩導致收益率下降,引發衰退。
4. 社會制度適應性調整
- 技術變革要求制度變革(如法律、教育、金融體系),若制度僵化,會阻礙長波進入下一周期。
傳統對康波週期定義如下:

*實證
其中短波週期: 基欽週期, 又稱庫存週期, 財經M平方有許多數據輔助論證,
之前敝人也用PMI及半導體銷售年增率數據論證了經濟確實有庫存週期, 3~4年一次, 並且與股市漲跌密切相關。之前已經以PMI數據角度看出景氣循環有4年一次的循環,與基欽週期吻合。 有興趣讀者請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DKVufHim/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PT4rjv3ra/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AdoKpSTn/
而金融界也有世界每8~10年就有一次危機的說法, 輔以過去歷史:
1990年美國儲貸風暴,2000年網路泡沫, 2008年次貸危機, 2015歐債危機, FED升降息週期,似乎跟朱格拉週期近似,但不同處是FED應對景氣繁榮的升降息行為是否與生產設備投資週期有關?週期也並不總是精準10年,而是長短不一。
實際應用時不可過度執著於精準年份,應以數據,回測,深度研究其表現來判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