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UP 『人生七年』觀後感_完整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前言

英國獨立電視台(ITV)在1964年拍了一部紀錄片在BBC播放,開始每七年追蹤一群來自不同階級七歲孩子的人生軌跡,記錄他們每七年的人生變化,這14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如今他們已經63歲,人生大半已經過去,接近蓋棺論定論定的時刻,他們究竟走過什麼樣的一生? 階級真的會遺傳嗎?

1964年,导演采访了14个7岁的英国小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本只打算拍一集,初衷是希望紀錄英國的階級固化,但後來想法改變,摄制组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于是就有了14年,21年,28年直到現在63年,導演已經過世,會不會繼續下去,電視台沒有給出答案。

2024年被英國廣播新聞協會(BPG)評選 “過去50年最具影響力的英國電視節目”第一名,每一集豆瓣評分均不低於9分。

英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英國自1688年「光榮革命」後進入君主立憲體制,沒有經歷法國式的劇烈革命,本土沒有經過大的戰亂,也沒有像德國、日本那樣經歷戰後社會結構大改組,

因此階級仍然明顯,傳統上層階級偏好進入金融、法律、政治等權力核心領域。許多英國首相與內閣成員來自類似背景,根據OECD資料,英國的社會流動性在西方國家中偏低。

私立學校生收入超公校生287%(英國社會流動委員會,2022)

父母職業與子女職業匹配度:62.3%(OECD數據)


影片簡介

導演原先預設了一個假設,透過這個紀錄片導演想證明這個假設,這些孩子,從7歲就能看到一生,階級會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raw-image


14個孩子裡,來自上層階級有4個,中產階級有3個,勞工階級有7個,

這樣的分布其實不符合60年代英國的階級分佈,但這樣挑選是有原因的,因為上層階級佔人口比例太少,如果只挑1個小孩,容易被統計上的誤差影響,因此放大上層階級選取的人數比例。

60年代英國上層階級在人口佔比是少於5%,中產佔比約25%,勞工階級佔比約60~70%。但在節目裡調整後孩童的佔比是上層階級在人口佔比是少於28%,中產佔比約21%,勞工階級佔比約50%。

raw-image


14個主角約為1957年生,現年齡近70歲,鏡頭前這些小孩分享了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的計畫與期望,對於異性,感情及婚姻,對於金錢,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例如打架,種族,小孩子的觀點很天真無邪,小孩子看似無序的活動型態,其實隱隱有了差別。

農工階級的孩子,傾向於自由, 無序的發展,而上層階級的孩子,很早就開始接受秩序的引導,學習,這時期的孩童都是被動的接受父母的引導,父母的影響最大。

孩童長大後,導演問題越發尖銳,會問到婚姻,感情,性愛,種族歧視,金錢與收入問題,自我認同,階級觀念,許多次主角都曾經因為問題太過尖銳而發怒,大多數主角與家人都覺得採訪令他們痛苦不堪,甚至拒絕採訪,但這正是紀錄片的價值所在,不隱惡揚善,直擊痛處,無法迴避,也逼迫主角們直面與審視自己的過去。

  • 上層階級4人

上層階級有3個小男孩1個女孩,其中的2個小男孩就已經會看報,其中一個還擁有股票。女孩則就讀女子學校。

上層階級的3個小男孩都來自預備學校,將來的規劃都是讀大學。

John來自東歐政治世家,對政治一直有興趣,長大當上律師,娶了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成為保加利亞皇家法律顧問,還投身慈善。以俗世價值觀來說,John的成就無疑是主角中最高的一個。

Andrew就是其中那個從小就擁有股票的小男孩,雖然後來就說自己是吹牛的,他性格沉穩,從私校、劍橋、律師,一步不差,娶了一個來自鄉村的女孩,有穩定的家庭和三個兒子,他是上層社會的典型樣本。

Charles沒有按照既定路線念牛津或劍橋等名校,後來進了BBC當導演,從28歲開始便拒絕出現在片中。

上層階級裡唯一一個女孩Suzy後來變得叛逆,16歲輟學,沒有唸大學去了巴黎,但後來嫁給一個律師,成為家庭主婦養育2個孩子,生活幸福美滿。

  • 中產階級3人

中產階級裡也有分層分別是上中產的Bruce, 典型中產的Peter, Neil, 3位男孩。

其中Niel的發展讓人最為揪心,孩童時代的他開朗活潑,有愛心,結果因為精神疾病與心理問題困擾下中斷學業、在英國各地流浪、三餐不繼,可以看到參與拍攝時他的焦慮,整個人不斷搖晃,另位主角Bruce曾給予他幫助,好在後來重新站起來,當上了社工與地方議員,後來接受母親遺產在法國鄉下買了房,過著平安的晚年。

而好心的Bruce 雖然畢業於牛津,但沒有走上經典上流社會的道路,他在本片中屬於上層中產,有機會前進上層階級,但Bruce從小便呈現關愛他人的善良性格,想去非洲當傳教士,後來當了數學老師後還是一圓夢想去了孟加拉教數學,呈現與主流上層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後來回到英國,很晚才結了婚,婚後快樂幸福。

Peter則是從年輕時代就拒絕參與拍攝,後來才因為想宣傳自己的音樂回到拍攝,他成了音樂老師,組了一個樂隊,已婚有3子,生活平淡。

  • 農工階級7人

農工階級裡有3個女孩Sue跟Jackie、Lynn,這三個是小學同學,都沒讀大學,長大後各奔前程,2個19歲左右結婚。

Sue離婚再婚,重回職場。她一路升到大學管理職,還找回年輕時喜歡的唱歌和舞台劇,是那種越活越自在的代表。

Lynn早婚但婚姻幸福穩定,長期在學校圖書館工作,年輕時就已經發現有遺傳疾病,過著簡單、奉獻的一生。晚年因病過世,是第一個過世的主角,學校決定將她生前工作的圖書館一角命名為『Lynn's Library』。

他是社會每個角落裡那種默默奉獻,沒有站在光裡的英雄。

Jackie早婚,離婚再婚,不認輸,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心直口快,自認過得快樂,中年後罹患風濕性關節炎,靠領補助維生。

農工階級裡有4個男孩,

底層逆襲的Nick小時候住在英國鄉下,他熱愛科學,爭取到獎學金,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牛津、跑去美國教物理,為興趣研究核能。他是唯一階級躍升的主角,離婚再婚,小時的Nick明顯內向沒自信,大學時代開始煥發自信的光彩,他與上層社會的Suzy長期通信,可能是因為長期接觸放射線罹癌,於2023年過世。

永遠樂觀的Tony,從小想當騎師,後來成了計程車司機,偶爾當臨時演員,婚姻幸福,有3個小孩,經濟條件看來不錯。Tony在本片中有一個謎團,他有兩處房產,他在西班牙有一個度假屋,並且在2008年前預言命中即將經濟衰退,影片中曾提及Tony的商業計劃,但沒有太多細節,他的資產狀況與計程車司機的職業收入不太匹配。

出身自孤兒院的2人是Paul,及Simon。

Paul小時候住孤兒院,後來跟家人搬去澳洲。他沒念大學,成了砌磚匠,家庭幸福美滿。

Symon是唯一的非白人主角,離婚再婚,他後來開了寄養家庭,收養超過百名孩子。



結論

(1)階級固化嗎?事實遠比你想的可怕,是所有人都在下滑

如果以節目最開始的目的,探討階級固化,14人中只有一個Nick完成階級躍升,關鍵是透過教育。

如果以工作收入來定義階級: 1人上升,5人下降(離群的Suzy, Bruce, Charles,需救濟的Jackie,Niel),那就不是階級固化了,而是有一股力量將人往下刷,上層階級4人中只有2人留在主流路線,傳統英國上層核心偏好:『金融』『法律』『政治』三大路線。

Bruce 主動選擇脫離主流成功價值觀,是少數自願脫離上層主流的「階級選擇者」:他放棄的是社會地位,選擇的是道德理想。他的生活不是「被迫掉隊」,而是「主動出列」。這使得他不完全符合「傳統意義上的階級下降」,但他挑戰了英國階級體系的預設劇本。 

Suzy 也不願走傳統價值的路,但階級背景讓她選擇嫁給上流階層,延續了上流階層的體面生活,又或許傳統價值讓女性不那麼偏好事業成就,但這不是本片探討主題。

Charles 出身上層背景沒考上劍橋,選擇成為紀錄片導演,是三個「菁英階級離線者(Bruce, Suzy, Charles)」之一。退出拍攝,有觀察者認為這是「拒絕面對人生真相」對個人階級狀態的否認或焦慮。

所以Bruce、Suzy、Charles這三個人,雖然都偏離了「上層社會主流路線」,但他們不一定是失敗者,只是走了另一條路:從「支配型」角色變成「文化型」或「輔助型」角色。他們的路,可能更貼近自我價值,但在傳統階級制度裡,會被視為「不成功」。

無論主動或被動離群,待在上層階級的條件除了能力問題,也有主觀意願的問題,很明顯上流階級並不輕鬆,也不是每個人的志趣所在。

良好教育是必須的,但還不夠,主觀願意拼搏的意願也很重要。如領頭的John,年紀輕輕就有掌握權力的野心,即使實際並未從政,但他出身保加利亞的貴族,也是先家道中落,階級下滑後重回上層階級的,成功的慾望,上層階級積累的視野,都讓他克服萬難重新走向成功。

同樣階級下滑的還有

*Neil:來自利物浦的中產階級家庭,讀綜合學校,因為心理疾病,經歷了無家可歸等挑戰,後來成為地方議員。

*Jackie :來自倫敦東區,後來成為單親媽媽,並因健康問題領取殘障福利。

兩個都是疾病改變人生的典型。這裡可以看出,疾病是階級掉落的頭號兇手,它往往造成收入頓減,支出劇增。

最後Niel 在法國買房的資金還是來自父母遺產,更加說明了祖蔭是一把保護傘。


(2) 階級變遷的背景因素:大環境的轉變

raw-image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一戰二戰後,歐洲大部分貴族都喪失了土地,只有英國貴族逃過一劫,能繼續擁有大片土地。但這些家族都面臨了困境,走入了低谷。

1960年代到1980年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關鍵的轉型期。 這段時間,英國不再只是個「勞工的國家」,而是慢慢變成一個「中產階級主導」的社會。

這段轉型在《7 Up》裡非常明顯——像 Nick是知識階級躍升者,Tony、Jackie 則身處傳統勞工轉型困難的地帶。而身處上層階級的3男1女最後只有2人維持住原本階級。

這時候有兩個主要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服務業崛起,白領職位大爆發

從1960年代起,英國開始進入「產業轉型」的時代。 什麼叫「產業轉型」? 就是那些老牌產業——礦工、鋼鐵廠、紡織廠——開始關門大吉。

這些工人要嘛失業,要嘛得轉行,沒學歷、沒技能就真的走投無路。

但同時,金融、教育、媒體、醫療這些服務業迅速擴張,創造了大量新的中產職位。 這些工作不像老一輩那樣靠勞力,而是靠教育、靠專業知識。 所以,誰上得了學,誰就能跳進新興的中產圈。

 

第二個變化:戰後國家教育引領產業轉型

二戰後,英國推動了全面教育制度轉型,什麼意思?就是原本只有上層才能享受的教育開始對平民開放。 更多孩子能唸中學、甚至上大學,這直接讓教師、公務員、技術人員,金融法律,這些「白領職業」快速擴張。這是因為產業升級,

原先工人階級知識需求低,新興產業的工作人員需要較高的知識含量。

Nick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透過獎學金進了牛津,最後站穩了知識階級的位置。教育像是一種社會電梯,幫助來自底層的孩子靠知識與技能往上爬。

但可惜,絕大多數工人階級的孩子,還是沒搭上車。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上車,Jackie、Lynn、Symon這些來自底層的孩子自身不夠重視教育跟學習而留在原地。

但是即便大時代變遷的力量之外,個人努力也是很重要的成分,就如John的家道中落後又再度重回上層,靠的不是金錢,而是來自來自上層的視野,對教育的堅持投資,拼搏的意願。


raw-image



(3) 是什麼樣的關鍵造就不同的人生

raw-image


第一個關鍵: 階層壁壘的確存在,但主要起作用的不是錢,而是對人生全局的視野。

具體就是對教育的投資,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從階級變化看來很明顯跟優質的高等教育高度相關。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家教言教身教,Nick透過優良的高等教育階級翻轉,Suzy,Charles 無論是主動或被動離開上層階級,都沒有進入名牌大學就讀,John 即便父親過世,仍然靠著母親辛苦工作供其讀劍橋大學,而農工階層出身的幾個小孩大多有著讀書用處不大的觀念,又或者抱持著自己不是有錢人家撐不起龐大的教育投資的想法。

及早確立目標有計劃,堅持前進,大多數底層的計劃都是比較浪漫型(騎師,影星,宇航員),或是漫無目的。

上層3男比較目標明確, 上學,從政,或司法,翻身的尼可拉斯,也有比較明確表達喜歡物理。越是上層,職業生涯越有在同一領域的特性,

富人家的小孩要從小就培養他的能力值得這些財富,富人也是如履薄冰,日以繼夜的在努力學習以保護財富,這世上有許多虎視眈眈的騙子試著想奪取富人的財富,

上層3男的John說得很對,有些比較有選擇的人沒有重視自己的優勢,他也說很多父母辛苦一點也能送孩子讀好學校,但就是不夠重視教育,有人有錢寧可花在享受。

底層3女覺得一般人負擔不起好學校的學費,但上層3男的領頭羊John老了後說出了自己9歲父親就過世,是母親出去辛苦工作供給學費,John讀牛津是靠獎學金。

上層3男中領頭的John及Andrew,  其實挺關心底層,也很努力,沒有下層那些人想像的那麼輕鬆與壓榨別人,也認為富人嘲笑底層很要不得。

富裕的生活跟富人的腦袋是正循環(有資源, 肯拼搏),底層生活跟底層思維是負向循環(沒資源, 認為拼搏沒用),這正是階級難以打破的原因。

第二個關鍵: 上層階層對於時間的運用也跟其他階層不同

上層階級的孩子,很早就開始接受秩序的引導,要住校,善於利用閒暇時間來學習或培養愛好,語言表達成熟,對世界理解較有深度,而其他階級孩子,傾向於自由, 無序的發展,而閒暇時間也較隨性,娛樂性導向,如玩耍、或是「看電視」,談話內容偏向當下:他們較少談到未來職業志向或深層的社會觀察,話題常圍繞「我喜歡足球」、「我不想上課」等表達。

第三個關鍵:對於拼搏的主觀意願,性格決定命運

上層階級的3子曾說,即便階級壁壘存在,他們仍舊是必須十分努力,而農工階級的孩子,普遍有著:『有錢人什麼都容易』的想法,這個思維潛藏著主動放棄拼搏的態度,但是對照上層階級3男子的說法,這並不正確,特別是家道曾經中落的John。從時間運用上也看得出上層階級是在農工階級孩子娛樂時,還在努力培養自己能力。

留在上層階級很辛苦,所以有主動或被動的離群者。

努力未必有用,成功機會不高是事實,但不努力,遊戲就已經結束。努力只是換取一個脫離階級的機會。

家族庇護,上層階級是把保護傘,讓人有犯錯的資本而不至於致貧,但是想留在上層階級,除了家族資源,還要很努力的拼搏。

第四個關鍵: 婚姻伴侶的選擇,往往能夠治癒一個人的心靈

一個好的伴侶,能夠治癒悲傷的童年,選擇自救也行,就會拖比較久(如Niel)。育幼院長大的Paul跟Symon, 都有不錯的感情生活,因此獲得救贖。

第五個關鍵:什麼叫成功?自己說了算

即便是靠補貼的Jackie, 不是一般世俗定義的成功,但她說:「我很快樂。」奉獻給圖書館一輩子的Lynn說不定是被後人記得最久的一個,因為他過去服務的圖書館有一個角落以她的名字命名,Symon 開了寄養家庭,收養許多孩子,救贖自己的童年,也救贖他人,連上層的John,也熱心慈善,回饋社會。

你會發現,快不快樂,不是社會地位與金錢說了算。 人生不是只有一種「贏」法。


最後附上影片連結,有興趣可以去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__OhfY1ng&list=PLKyq5Utv1ILTMBvdysaG9oKMvzRU2QkAq


EN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isher投資踩坑筆記
253會員
100內容數
總體經濟簡析_美股_台股_短期指引
2024/03/01
前言 陳啟祥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專職投資人前輩,可能是他投資前的工作是研究員, 那種理工人的踏實樸實誠懇的風格很讓我認同,跟他接觸時可以感受到其理性的研究員風格, 我的投資技巧也受其指點許多, 這本書拿到已久, 直到現在才有時間寫心得, 希望輸出心得之際也能對內容再重新咀嚼,獲益更深。 博客來購書
Thumbnail
2024/03/01
前言 陳啟祥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專職投資人前輩,可能是他投資前的工作是研究員, 那種理工人的踏實樸實誠懇的風格很讓我認同,跟他接觸時可以感受到其理性的研究員風格, 我的投資技巧也受其指點許多, 這本書拿到已久, 直到現在才有時間寫心得, 希望輸出心得之際也能對內容再重新咀嚼,獲益更深。 博客來購書
Thumbnail
2023/12/22
昨天晚上去看了老狐狸這部電影, 本文會有些微劇透, 建議想看電影的人直接跳過, 看完電影再來看本文。 已經很久沒看電影了, 這次有興趣是因為這片有部分提到投資,電影廣告感覺像是有點料, 於是想去看看。
Thumbnail
2023/12/22
昨天晚上去看了老狐狸這部電影, 本文會有些微劇透, 建議想看電影的人直接跳過, 看完電影再來看本文。 已經很久沒看電影了, 這次有興趣是因為這片有部分提到投資,電影廣告感覺像是有點料, 於是想去看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生命就在也分一秒每個瞬間的決策, 譜出了一段一段故事, 或長或短, 有悲有喜。 比例上來說,自己經歷許多電影+八點檔的情節,對於許多事情的感覺想法看法,常常會隱藏許多,算是保護殼吧!畢竟,多說一點自己的過去,很快的就可能傳遍你周遭的朋友親人,有人覺得對於人會有距離,或許
Thumbnail
生命就在也分一秒每個瞬間的決策, 譜出了一段一段故事, 或長或短, 有悲有喜。 比例上來說,自己經歷許多電影+八點檔的情節,對於許多事情的感覺想法看法,常常會隱藏許多,算是保護殼吧!畢竟,多說一點自己的過去,很快的就可能傳遍你周遭的朋友親人,有人覺得對於人會有距離,或許
Thumbnail
70歲是老年健康決勝點!作者為日本精神科權威高齡醫學專家,根據30年以上臨床經驗,分享如何透過改變生活型態、人際關係和醫療態度等,來維持活力、預防老化,迎接快樂的幸齡生活。內容涵蓋預防大腦老化的方法、降低跌倒風險、聰明選擇醫師、面對癌症的態度、克服退休後的失落感、避免照護家人成為人生唯一價值等面向。
Thumbnail
70歲是老年健康決勝點!作者為日本精神科權威高齡醫學專家,根據30年以上臨床經驗,分享如何透過改變生活型態、人際關係和醫療態度等,來維持活力、預防老化,迎接快樂的幸齡生活。內容涵蓋預防大腦老化的方法、降低跌倒風險、聰明選擇醫師、面對癌症的態度、克服退休後的失落感、避免照護家人成為人生唯一價值等面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五年前的文章,十年前的照片 。🏃🏻‍♀️‍➡️🏃🏻‍♀️‍➡️🏃🏻‍♀️‍➡️🏃🏻‍♀️‍➡️🏃🏻‍♀️‍➡️🏃🏻‍♀️‍➡️🏃🏻‍♀️‍➡️🏃🏻‍♀️‍➡️🏃🏻‍♀️‍➡️🏃🏻‍♀️‍➡️🏃🏻‍♀️‍➡️🏃🏻‍♀️‍➡️ 年少啊~本以為45歲就進入
Thumbnail
五年前的文章,十年前的照片 。🏃🏻‍♀️‍➡️🏃🏻‍♀️‍➡️🏃🏻‍♀️‍➡️🏃🏻‍♀️‍➡️🏃🏻‍♀️‍➡️🏃🏻‍♀️‍➡️🏃🏻‍♀️‍➡️🏃🏻‍♀️‍➡️🏃🏻‍♀️‍➡️🏃🏻‍♀️‍➡️🏃🏻‍♀️‍➡️🏃🏻‍♀️‍➡️ 年少啊~本以為45歲就進入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一時興起的念頭,希望能慢慢建置記錄著大事記 在這AI世代崛起的時刻,多少記錄著過去>現在,以避免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而可惜了 有很多面向會想要記錄著,幾年光景的變化,可切為幾個區塊,以及現在進行式 小時的玩樂...社會氛圍 求學、打工的...初步想法 進到職場,出社會後的認知...接地
Thumbnail
一時興起的念頭,希望能慢慢建置記錄著大事記 在這AI世代崛起的時刻,多少記錄著過去>現在,以避免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而可惜了 有很多面向會想要記錄著,幾年光景的變化,可切為幾個區塊,以及現在進行式 小時的玩樂...社會氛圍 求學、打工的...初步想法 進到職場,出社會後的認知...接地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w4suMVeys 【改變,是收集來的】《012校友講座》 一點一滴的累積,有歲月、時間、有概念、有信念; 有參與、有意願~總之,孩子不會一夕之間長大。 就如同我們一樣,我們累積了好久長成這樣, 不知是否如自己想像,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w4suMVeys 【改變,是收集來的】《012校友講座》 一點一滴的累積,有歲月、時間、有概念、有信念; 有參與、有意願~總之,孩子不會一夕之間長大。 就如同我們一樣,我們累積了好久長成這樣, 不知是否如自己想像,
Thumbnail
現實記異篇上 記錄在冊後,準備關帳結算前30年。
Thumbnail
現實記異篇上 記錄在冊後,準備關帳結算前30年。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難免會經歷一些事件。每個事件都在告訴我們什麼⋯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難免會經歷一些事件。每個事件都在告訴我們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