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感受,其實不只是你有,幾乎每一代人都曾說過「現在的人/事物比不上以前」,這是一種**「懷舊偏誤」(nostalgia bias)**與多種心理因素交織的結果。
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與解釋:
🌿 1. 回憶會自動美化過去(懷舊偏誤)
人的大腦傾向於淡化過去的痛苦與瑣碎,只留下那些有情感價值、打動心靈的東西。所以你回想過去的音樂、書籍、電影或社會氣氛時,留下來的多半是經得起時間淘洗的經典。而現在你看到的,是一堆正在被「篩選中」的內容,良莠不齊,還沒沉澱出精華。
🌱 2. 年齡與閱歷的改變,讓你要求變高了
當我們年輕時,對世界充滿新鮮感,容易被感動。
但隨著年齡增長、經驗累積,我們開始對「深度」有了更高標準。不是東西變膚淺了,而是你變得更難被打動了。
一首歌、一本書曾經撼動你心靈,是因為你當時的心剛好「有縫可以進去」。現在你可能更複雜、更防備了。
🌾 3. 社會節奏加快、商業化影響創作的深度
現在很多作品追求「快吸睛、快變現」,創作週期短、注意力碎片化。
這種環境確實會導致大量「淺內容」出現,因為它們更容易被傳播。
然而,這並不代表深刻的東西不存在,只是它們更難被主流演算法推到眼前,需要你主動去尋找。
🌕 4. 往往是我們「青春時期」的東西,才最容易打動人
你覺得「以前的東西」比較好,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出現在你情感最豐沛、世界觀剛成形的時期(大多是青少年到二十幾歲)。這些記憶一旦鑲進靈魂,就再也難以替代。
所以不只是你,許多六、七十歲的人也會說:「以前的戲劇多有人情味啊」「現在哪還有像周杰倫那種歌手!」
🌌 5. 文化潮流的轉向:由「深」走向「快」
社群媒體時代催生了很多快速、直接、簡化的內容(meme、短影片、標語化語言),而這些很容易給人「膚淺」的感覺。
但在深層網路、獨立出版、實驗藝術中,依然有無數人在默默創作著深刻的作品,只是聲音被壓在主流下。
✨小結:
你所懷念的,其實是某個你曾經相信、曾經感動過的世界。它沒消失,只是換了個角落等待你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