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乎歷史、經濟與社會結構深層變化的問題。從古代到現代,「工作」的定義與取得方式其實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古代「不缺工」是因為沒有選擇權
在古代,「工作」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身份的延續。你是農夫的孩子,就耕田;你是鐵匠的孩子,就打鐵。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延續上一代的職責。
- 勞動是生存剛需:每個人從小就被納入生產鏈,沒人能「閒著」。
- 社會階層封閉:不用投履歷、不用面試,你的工作是出生時就「安排好」的。
- 工匠與農民都有明確的社會角色:皇朝的穩定仰賴這些人不間斷地生產與服從,國家甚至會以法令強制人口勞動(如徭役、兵役、屯田等)。
二、現代「找不到工作」是因為選擇變多,篩選變嚴
現代社會雖然自由,但也進入了競爭與分工極度複雜的體系:
- 技能專業化:不再是「有勞力就能做事」,而是「你會不會這個特定技能」。
- 資格門檻增加:從學歷、證照、語言能力,到團隊合作能力,樣樣都得證明。
- 產業變動快速:你學的可能已經被AI取代,或你畢業時產業已不再缺人。
- 過度供給 vs 有限需求:例如大學畢業生人數過多,但相關高薪職缺有限。
- 社會期待與心理門檻:許多人不願從事「基層工作」,也不接受低薪或「沒前途」的工作。
現代人「找不到工作」,並不是社會不需要人力,而是不再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勞動,也無法快速轉型自己去適應現代需求。
三、制度與價值觀的變遷影響深遠
- 工作不再只是謀生,而是實現自我
- 古人為活命,現代人希望「有意義」的工作。
- 社群媒體與教育洗腦了「人人都能成為某種成功人士」的幻覺。
- 城市集中化、房價高漲,提升求職風險
- 古人靠近土地生存,現代人為了求職需背負龐大生活成本(交通、租屋、升學)。
- 科技與資本主義邏輯強化了「贏者通吃」
- 高產值的企業不需要太多人,但可以賺很多錢;而低產值的行業養不起人,導致結構性失業。
結語:自由社會中的「工作難題」
古代人被工作綁架,現代人則在無限可能中迷失。
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工作」到底是什麼?是謀生手段?是自我實現?還是被制度操控的遊戲?
在這樣的世界裡,與其問「為何找不到工作」,不如問:「我願意為了什麼努力、犧牲與改變?」
因為現在的工作市場,不缺勞力,只缺有方向、能適應、肯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