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世界個體行動準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raw-image

當你想改變世界,卻發現自己太渺小時…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但接著馬上被現實打擊——你沒資源、沒人脈、影響力也很有限。

別擔心,其實很多人都有一樣的感覺。

真正的關鍵是:你不需要一個人完成這件事。

這份準則就是為這種人而寫——

想行動,但不確定怎麼做; 有熱情,但知道自己有限。


完善世界個體行動準則 ( Individual Action Guidelines for a Better World )

一、核心命題(本體論)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無法單獨完善世界,他應轉向尋找並激發更多潛在的「完善者」,實現從「一」到「複數」的戰略轉換。


二、個體產生「完善世界」這個想法原因分析

當一個個體產生「完善世界」這個想法,這並非偶然,而是來自多層次的心理、哲學、社會與存在層面的交互作用。以下是對這個動機產生的深入分析:


內在心理層面的驅動

  1.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 人類面對自身的有限性與死亡意識,會產生尋找意義的需求。
    • 在這種焦慮下,有些人不選擇逃避,而是產生「想讓世界更好」的驅動,以對抗內心的虛無。
  2. 共感能力與高度敏感
    • 有些人天生對他人苦難感受較深,無法忍受不正義或混亂,產生改變現實的衝動。
    • 這類人容易進入「救世」傾向,將改善世界視為人生使命。
  3. 理想化自我與道德召喚
    • 一些個體有強烈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這個自我要求實現某種道德願景。
    • 當這個理想自我與現實世界的缺陷衝突時,便驅動他們投入完善世界的行動。

哲學與知識背景的影響

  1. 啟蒙思想的延續
    • 受到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影響,部分個體相信透過知識與行動,人類能創造更好社會。
    • 這種信念讓人認為自己有責任參與歷史的進步。
  2. 英雄原型的內化
    • 哲學與文學中塑造出的英雄(如普羅米修斯、聖人、改革者)常被某些個體內化,形成模仿與追隨。
    • 這些原型提供一種方向:一人也能改變整體命運。
  3. 對秩序的渴望與對混亂的厭惡
    • 當一個人對世界的混亂、愚蠢、不義感到痛苦時,便可能產生「我要改變它」的念頭。
    • 這是一種回應世界失衡的哲學反應。

社會條件與歷史處境

  1. 社會動盪與價值真空時期
    • 當一個時代價值瓦解(如戰後、科技迅變、道德危機時代),會出現想「重新建立秩序」的個體。
    • 這些人看見別人不作為,而自己選擇行動。
  2. 知識取得門檻下降,意識提升
    • 在資訊時代,人比以往更容易理解全球問題,從環境危機、戰爭到經濟不公。
    • 意識的擴張產生一種全球倫理責任感。
  3. 接觸到榜樣或導師的啟發
    • 一個人若年輕時遇見榜樣人物(老師、作家、思想家),便可能將完善世界視為一生目標。
    • 人格的發展常被激發於「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人格特質與精神層面

  1. 整合型人格(如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者)
    • 這類人不只關心自己生活的安穩,而會思考「我活著能為整體帶來什麼影響?」
    • 他們容易發展出「超個體目標」。
  2. 宗教或靈性經驗
    • 有些個體在冥想、禱告、極端狀況中經歷「靈光乍現」的經驗,從而產生一種超越小我、服務世界的使命感。
    • 這種動機往往難以用理性解釋,卻極具持久力。
  3. 內在責任感與自我期許的強度
    • 有些人天生責任感極強,對「看到問題就不能不做點什麼」的內在呼喚無法忽視。
    • 他們不是等待他人改變世界,而是選擇成為第一個嘗試者。

具體例子

1. 馬拉拉.優素福札伊(Malala Yousafzai) – 對教育不平等的反思與抗爭

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親身經歷塔利班禁止女孩上學的暴政。在親眼見到同齡女性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後,她感到極度不公平,進而產生「我必須改變這個世界」的信念。這個念頭來自她對「知識應為每個人所擁有」的深層認同。


2.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 見證非洲醫療資源缺乏

他是一位醫師、哲學家與神學家。在看到非洲人民受苦於貧病之後,他感受到一種「道德上的責任」去貢獻自己的專業。他放棄德國的舒適生活,前往加彭行醫。他的念頭源自於宗教信仰與人道主義結合的直覺。


3. 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 – 面對種族不公的道德憤怒

在親身經歷種族隔離制度的不公正待遇後,馬丁·路德·金恩產生一種強烈的「正義感」驅使他行動。他說:「不公義無論在何處發生,都是對所有地方公義的威脅。」他不是想拯救全世界,而是無法忍受「這個世界還這樣下去」。


4.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 – 對環境破壞的敏感觀察

作為一位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在研究中發現殺蟲劑如DDT對生態系統的深遠破壞。她的內心起了強烈的警覺,進而寫下《寂靜的春天》,成為環保運動的先驅。這個念頭來自「對自然的熱愛與責任感」。


5.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 對人類未來存續的焦慮

馬斯克在年輕時閱讀大量科幻小說與科學哲學,開始思考:「人類如果停留在地球會有未來嗎?」他不是單為創業,而是因為對「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焦慮,才推動電動車、太空探索與腦機介面技術。


假設性例子

1. 假設角色:高中女生小琳(16歲)

背景:她在家中是長女,父母長期忽略她的情感需求,只重視她的成績。

觸發事件:在一次社團活動中,她發現某些成員被排擠,老師卻選擇漠視。

內心轉折:「為什麼大人總是裝作沒看見?這種事情不能再發生。」

動機產生:她在經歷情感壓抑與觀察不公後,內心產生「我要讓這世界變得更溫暖」的想法。這是一種源自「缺乏中覺醒」的動機。


2. 假設角色:大學男生小宇(21歲)

背景:主修電機工程,成績優異,性格內向。

觸發事件:某天看到一部紀錄片,描述偏鄉孩童因缺乏科技教育,未能發展潛力。

內心轉折:「如果我能把我的知識分享出去,也許他們就不會被時代拋下。」

動機產生:這是一種來自「技術良知」的覺醒,產生了用科技改變世界的想法。


3. 假設角色:職場媽媽小芸(38歲)

背景:有兩個孩子,在職場常遭遇性別歧視與育兒不友善制度。

觸發事件:某日她聽到女兒說「長大不要當媽媽,太辛苦了」。

內心轉折:「我不能讓下一代還在害怕成為女性。」

動機產生:這是一種從家庭情感連結引發的「結構性責任感」,激發她投入推動職場性別平權。


4. 假設角色:退休老師老張(65歲)

背景:剛退休,覺得人生少了目標。

觸發事件:一次老同學聚會中,有人談起社區青少年吸毒的情況日益嚴重。

內心轉折:「我教了一輩子書,難道現在不能再做點什麼?」

動機產生:源於「過去角色與未完成責任的延伸」,他決定推動青少年輔導志工計畫。


5. 假設角色:宅男阿澤(28歲)

背景:長期沉迷網路與遊戲,現實生活中孤獨無助。

觸發事件:在論壇上認識了一位在非洲義診的年輕人,看了他的文章後深受感動。

內心轉折:「他可以做到,我為什麼不能改變點什麼?」

動機產生:透過「他人行動的共鳴」,他內在產生了自我反思與參與感,點燃了「成為有貢獻之人」的火苗。


小結

「完善世界」的念頭,往往來自某種個人痛點關鍵事件的撞擊,並引發內在的道德直覺、責任感、共鳴或使命感 這些過程可視為「從自我經驗走向集體願景」的心理進程。

這樣的動機,既是虛無的反面,也是秩序與意義創造的起點。 他不是逃避虛無,而是與虛無搏鬥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給世界一個回答。


三、個體的侷限性

當一個人懷有「想要改善世界」的強烈願望,往往會在實際行動中迅速遭遇各種限制。 這些侷限性並非源自意志的薄弱,而是根植於人作為「單一行動者」在面對龐大、複雜世界體系時的天然局限。 認識這些侷限,是建立行動準則的關鍵前提:

1. 認知與資訊的侷限

個體無法全面掌握世界全貌。資訊永遠是片段的,判斷容易受到偏見、誤導、情緒與立場的干擾。再智慧的個人,也僅能接觸到知識碎片的集合,而無法全知全能地設計出一套完善世界的「終極藍圖」。

2. 精力與時間的侷限

一個人每天的時間、專注力、情緒與體力有限。想要同時參與太多改善世界的行動,反而容易耗盡自我,進入「燃盡症候群」,甚至產生對行動的幻滅與自責,讓意圖反轉為失落。

3. 社會系統阻力的侷限

個體往往無法直接對抗既有制度、利益結構、社會文化與慣性。即便行動具有道德正當性,若缺乏系統性支持與共鳴者,就可能在龐大的社會網絡中被邊緣化或視為異端。

4. 影響力與放大能力的侷限

即使有正確的認知與良善的動機,一個人的聲音與行動範圍仍然有限。無論是倡議、實踐或改革,當僅依賴個人之力時,其擴散效應終究難以突破社會的「關鍵規模門檻」。

5. 心理與情緒的侷限

當個體不斷面對失敗、不理解與社會冷漠時,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力感甚至虛無主義。這種心理反饋機制是人類本能的防衛反應,但也正是許多改變者逐漸沉默的根本原因。


四、從一到多的轉化策略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身的侷限性後,若仍不放棄完善世界的志向,就必須採取一種更高階的策略:從「自己做」轉向「發掘與培育更多人一同做」 這種策略不是消極退位,而是一種更深層、更長遠的影響力佈局。 這可稱為「一到多的轉化策略」。

1. 角色轉化:由行動者轉為賦能者

與其親自完成所有改變,不如成為促進改變的「催化劑」。這意味著將更多心力投注於「識別具潛力的行動者」、協助其成長、提供資源、建立網絡,而非獨自推動改革。個體轉向為「影響者的引導者」。

2. 放大機制:建立複製模型與價值文化

一個人若能發展出一套可複製的模式(思維、工具、流程),並透過文化或價值觀形式向外擴散,就可在無需親自參與的情況下,讓無數人自發地採取相似行動。

3. 篩選與連結:尋找潛在共鳴者而非說服所有人

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參與改善世界,強行說服往往效率低落。更可行的策略是「尋找共鳴頻率接近者」,優先建立連結與合作,再由這群「早期信徒」逐步擴展影響力圈層。

4. 建立節點與網絡效應

個體若能在不同社群中成為連接節點,促成異質資源的流動與資訊交會,就可發揮「槓桿型影響」。這種非直接行動,但具有擴散潛力的佈局,可使改變從個人走向結構性傳播。

5. 建立傳承機制

任何能持續產生行動者的機構或制度,就是「從一到多」最終形態。個體若能建立一個具備理念傳遞、技能培養與價值內化的結構,就可讓理念不因個體生命的結束而中斷。


五、具體行動例子及歷史例子

當我們理解了「從一到多的轉化策略」是完善世界的關鍵路徑後,就需要進一步探討具體可行的做法與歷史中曾成功實踐的案例。 這些行動策略不僅提供靈感,也給予後來者一條可參考的現實路徑。

1. 創立教育或傳播平台:用知識培育行動者

做法:設立學校、社群、出版品或數位平台,致力於將核心理念轉化為可學習、可傳承的內容。

歷史例子

  • 蘇格拉底 → 柏拉圖 → 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未著書,但透過對話教學影響柏拉圖,再由柏拉圖創立學園(Academy),亞里斯多德創立呂克昂(Lyceum),形成西方哲學傳承鏈。
  • 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創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法,培育全球教育者至今超過百年。
  • 卡內基基金會:工業富豪卡內基自知無法解決社會所有不平,於是設立圖書館與基金會,播下知識改變社會的種子。

2. 建立價值社群與自組織:形成同道者的核心群體

做法:發起理念導向的社群、工作坊、學習圈,讓有共同願景的人聚集、相互學習與共創。

歷史例子

  • 耶穌與十二門徒:不是試圖同時改變所有人,而是選擇一小群人深度啟發,最後促成宗教擴展。
  • 甘地與阿育大學院(Sabarmati Ashram):作為非暴力運動的精神與行動基地,吸引志同道合者共同實踐。
  • 當代例子:Y Combinator:不是直接改變世界,而是孵化一批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如 Airbnb、Dropbox 等)。

3. 開發可複製的工具與模式:將理念「模組化」

做法:發展出易於他人理解、學習與應用的系統或方法,讓他人可在不同情境中再現相同價值。

歷史例子

  • 托馬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方法論革命:提出經驗科學方法,讓後人可複製知識生產流程,引發科學革命。
  •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發明微型金融:創造一套可複製的小額貸款模式,幫助貧困者創業,全球無數組織仿效。
  • 開源軟體運動:如 Linux、Firefox、WordPress 等,透過共享原始碼與協作機制改變軟體生態。

4. 啟動思想傳播與群體心理突破:用語言打開可能性

做法:寫書、演講、拍片、錄 podcast、經營社群媒體,發出強有力的訊息,打破沉默與既定思維,讓更多人敢想、敢行。

歷史例子

  • 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爆宗教改革,打破教會壟斷思想。
  • 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一個夢〉演說:賦予黑人民權運動希望與正當性。
  • 瑪拉拉·優素福扎伊:從部落女孩成為全球教育倡議者,她的發聲鼓勵全球無數女孩爭取受教權。

5. 設計結構性系統與制度:讓行善變簡單、有效

做法:創建讓人更容易做好事的制度環境,讓「利他」不再只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被社會所支援的可持續行為。

歷史例子

  • 挪威福利國家制度:將平等與社會正義制度化,非靠個人行善,而是用國家力量支持全民福祉。
  • 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將財富與科技轉化為可持續的公共健康與教育系統。


六、相關概念

當我們討論「完善世界」與「個體行動準則」時,實際上這樣的思想脈絡在歷史上已有不少相似、相通的理念。 這些相關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理解與強化行動策略,並與現代思想接軌。

1. 轉化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核心概念:由領導者激發、啟發他人內在潛能,引導追求共同價值與長遠目標。

關聯性:完善世界者若自覺侷限,便須轉向成為激發他人潛能的轉化領導者,從「我做」轉為「我點燃你」。

2. 賦能(Empowerment)與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

核心概念:透過教育、資源、信任,使他人擁有影響社會的能力。

關聯性:將完善世界的行動轉為培育行動者,是一種賦能行為,形成力量擴散結構。

3. 複製性與可擴散性(Scalability & Replicability)

核心概念:一個行動若無法被他人模仿或在不同情境中實作,就難以產生系統性變化。

關聯性:從「一到多」的關鍵之一是設計出可複製的知識、工具或模式,讓他人參與而非只靠個人能力。

4. 系統思維(Systems Thinking)

核心概念:世界是由多層次、互相依賴的系統構成,單點改變無法有效導向整體改變,必須從網絡與關聯著手。

關聯性:個體若能識別關鍵節點與槓桿點,就能用有限資源放大影響,避免陷入無效努力。

5. 模因(Meme)與價值觀傳播

核心概念:如基因般,模因是文化中可複製與傳播的單位,如一種語言用法、一個信仰、理念、行為習慣。

關聯性:完善世界的行動往往不只是物理層面,而是價值與觀念的傳播,需要透過語言、藝術、象徵進行模因設計。

6. 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

核心概念:每多一個人加入某系統,其整體價值與功能會幾何級數成長。

關聯性:當完善世界的人彼此串聯、協作,就能突破個體侷限,產生集體動能,這正是「從一到多」的實際效應。

7. 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核心概念:由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是自我實現之上的一層境界,指人將自身超越為服務他人、社會與宇宙的存在。

關聯性:完善世界的動機不再只是滿足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來自於深層的利他與存在意義的追尋。

8. 連鎖正向效應(Domino of Good)

核心概念:一個善意行動若能點燃另一人的良善循環,便會引發一連串正向改變,形成「善的迴圈」。

關聯性:個體不需要一人改變整個世界,而只需引動下一個行動者,逐層擴散,終能產生社會變遷。

9. 虛無主義(Nihilism)

核心概念:認為世界本質上缺乏目的、價值與意義,個體行動終將歸於無,任何努力最終都不會留下意義,因此「無為」或「放棄追求」成為一種邏輯選項。

  • 回應虛無: 當虛無主義說「一個人什麼都做不到」,這套準則回應:「那就去找到其他願意行動的人,一起做。」
  • 承認荒謬,但仍選擇行動: 這不是對世界充滿幻想的理想主義,而是一種「深知一切可能無意義,但仍選擇賦予意義」的姿態。
  • 從「無」中產生「有」: 在空洞中建立行動框架,透過影響他人、放大效應,轉化個體侷限性為群體潛力。

10. 小結

這些概念彼此之間交織構成一個更完整的行動思維架構,幫助我們不再只是從情感出發,而是從概念上理解如何「策略性地」完善世界。


七、總結:從微光到星河

在現代這個高度複雜、資訊爆炸、系統龐大的世界裡,任何一個人若想「完善世界」,幾乎都會面對一個殘酷的起點:個體的渺小與侷限性 然而,這並不代表無力。事實上,正是這份自覺,構成了真正有效行動的起點。

1. 自我覺察:從幻想全能到理解侷限

完善世界不應是一廂情願的英雄幻想,而是從理解自己「不能完成全部」的事實出發。真正的力量,不來自於逞強,而來自於知曉自己的邊界,並在邊界內發揮最大槓桿。

2. 行動轉向:從自己做完到點燃他人

當個體自覺有限,他的任務就不再是「做完所有事」,而是「找出並激發其他能一起完善世界的人」。這是一種從單點光源,轉為連鎖點燈的行動邏輯。

這是「從一到多」的轉化。

這不是放棄行動,而是進入更高一層次的行動策略。

3. 策略與實踐:構建可擴散的影響力結構

透過:

  • 賦能與能力建構(empowerment);
  • 模因傳播(meme design);
  • 可複製機制設計(replicability);
  • 網絡效應與連鎖行動(network effect & positive domino);

個體行動者可以讓自己不再只是「一人之力」,而成為一場影響力運動的催化劑。

raw-image

4. 價值定位:回歸初心,堅守願景

完善世界的行動極易被現實挫折、組織消耗、效率質疑所擊潰。 因此,更需要不斷回到起點,思考三個核心問題:

  • 我做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 我是否仍在幫助他人成為行動者?
  • 我的行動是否仍具擴散力,而非封閉在自己手中?

5. 結語:你是星火,不是孤島

歷史的每一次轉向,不是由單一英雄完成的,而是由一群人被某個想法啟發、被某段話點燃、被某個行動鼓舞,從而發出自己的光。

如果你渴望改變世界,就請先點燃身邊的第一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承擔一切,那正是你該開始傳遞火種的時候。

因為你不是孤島,而是連結未來星河的微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13會員
480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12
在人類漫長的思維歷程中,哲學家們持續不懈地追尋「真理」。 然而,若我們細究「真理」的成立條件,便無可避免地進入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命題為真? 這正是「驗證無限延伸猜想」的起點。它指出:每一個
Thumbnail
2025/05/12
在人類漫長的思維歷程中,哲學家們持續不懈地追尋「真理」。 然而,若我們細究「真理」的成立條件,便無可避免地進入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命題為真? 這正是「驗證無限延伸猜想」的起點。它指出:每一個
Thumbnail
2025/05/11
創新需要保護,這似乎是專利制度不容置疑的基石。 但當保護過度,甚至淪為少數資本巨擘圈地的工具時,所謂的「保護」是否已變質為「阻礙」? 讓我們拋開對專利制度的固有印象,大膽質疑:在追求獨佔利益的
Thumbnail
2025/05/11
創新需要保護,這似乎是專利制度不容置疑的基石。 但當保護過度,甚至淪為少數資本巨擘圈地的工具時,所謂的「保護」是否已變質為「阻礙」? 讓我們拋開對專利制度的固有印象,大膽質疑:在追求獨佔利益的
Thumbnail
2025/05/11
平台的演算法是當今社交媒體和網絡資訊流的關鍵驅動力之一,它會根據用戶的過去行為(如點擊、分享、喜歡)推薦相關內容。 這種推薦系統雖然可以提升用戶體驗,但也有可能將人們困在「同溫層」內,造成許多社會與認知上的問題。
Thumbnail
2025/05/11
平台的演算法是當今社交媒體和網絡資訊流的關鍵驅動力之一,它會根據用戶的過去行為(如點擊、分享、喜歡)推薦相關內容。 這種推薦系統雖然可以提升用戶體驗,但也有可能將人們困在「同溫層」內,造成許多社會與認知上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怎樣做才會對世界有貢獻? 好好做自己就可以做出貢獻! 人們常常想知道自己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來地球作為人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的目的: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獨特通道。 當我們追隨內心實相時,生活與生命就是據實地創造並顯化出來。 因此,我們只要每時每刻,
Thumbnail
怎樣做才會對世界有貢獻? 好好做自己就可以做出貢獻! 人們常常想知道自己長大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來地球作為人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的目的: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獨特通道。 當我們追隨內心實相時,生活與生命就是據實地創造並顯化出來。 因此,我們只要每時每刻,
Thumbnail
我們足夠渺小了。......做些我們量力而為的事吧......
Thumbnail
我們足夠渺小了。......做些我們量力而為的事吧......
Thumbnail
成為更好的人,或許是所有人曾經對自己有過的期許,但帶著別人與自己一起成為更好的人,就是少數社會角色會願意做且想做的事情,然而,這件事情是極有價值的。
Thumbnail
成為更好的人,或許是所有人曾經對自己有過的期許,但帶著別人與自己一起成為更好的人,就是少數社會角色會願意做且想做的事情,然而,這件事情是極有價值的。
Thumbnail
★改變之所以困難,不是因為懶惰或缺乏毅力, 而是缺乏明確的指令、鮮明的情感,還有對的環境。
Thumbnail
★改變之所以困難,不是因為懶惰或缺乏毅力, 而是缺乏明確的指令、鮮明的情感,還有對的環境。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做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因為我們不是他/她,事情處理模式不會一樣相同。 若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因為問題就出在自己身上。 高度不一樣,胸懷和格局就不一樣。 ➡️開闊心胸,心自然開懷。 心小,任何事情都是大事。 ➡️鑽進牛角尖,悶死自己。 心大,任何事情都
Thumbnail
一个普世广泛存在的困扰:在改变他人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举步维艰、改变不了别人一点、自己却变得不开心/抱怨。 其中,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在坚持,然后发展成为了怨气冲天、执念过深的人。 现在,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观点——「不要改变他人」,只要你阅读过子亿的解析,就可以: 1.让自己的人生中不会产生改
Thumbnail
一个普世广泛存在的困扰:在改变他人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举步维艰、改变不了别人一点、自己却变得不开心/抱怨。 其中,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在坚持,然后发展成为了怨气冲天、执念过深的人。 现在,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观点——「不要改变他人」,只要你阅读过子亿的解析,就可以: 1.让自己的人生中不会产生改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想,甚至試圖為我們定義身份。但重要的是,永遠不要自我否定,也不要自我設限。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想,甚至試圖為我們定義身份。但重要的是,永遠不要自我否定,也不要自我設限。
Thumbnail
不要去改變世界,只需要去改變自己 我們都以為只要這個社會上的人願意正視自己言行舉止的不合理,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是,政府如果能正視自己政策的不足,他們就會制定出更能讓我們感到滿意的政策,然而現實生活總是會不厭其煩的一直打臉我們,像是試圖在告訴我們不要再癡心妄想的認為這個
Thumbnail
不要去改變世界,只需要去改變自己 我們都以為只要這個社會上的人願意正視自己言行舉止的不合理,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是,政府如果能正視自己政策的不足,他們就會制定出更能讓我們感到滿意的政策,然而現實生活總是會不厭其煩的一直打臉我們,像是試圖在告訴我們不要再癡心妄想的認為這個
Thumbnail
想與自己和解,或想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這本書大力推薦給你!
Thumbnail
想與自己和解,或想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這本書大力推薦給你!
Thumbnail
#因為苦過您的苦#因為迷過您的路#我知道怎麼帶大家走出去 #政黨票選舉是手段#改英文課綱是目標 #幫助耶穌最鍾愛的眾生是恆動的願力
Thumbnail
#因為苦過您的苦#因為迷過您的路#我知道怎麼帶大家走出去 #政黨票選舉是手段#改英文課綱是目標 #幫助耶穌最鍾愛的眾生是恆動的願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