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貓咪窩在沙發上熟睡時,有沒有注意牠比較常往哪一邊躺?左邊?右邊?
這項研究吸引了許多貓奴與科學迷的注意,也因為資料來自網路影片,是一篇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與動物行為學結合的有趣成果。不過,幾個月後,研究團隊主動發表了一篇修正(Correction),針對資料篩選標準的問題進行說明與重新分析。
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 University Bochum)的神經科學家 Onur Güntürkün 主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全球志願者上傳的貓咪睡覺影片,觀察貓咪是左側躺還是右側躺。
研究者假設,如果貓咪也像人類有慣用手(右撇子、左撇子),那麼牠們在睡覺時可能會呈現類似偏好。
在原始分析中,他們發現:
將近三分之二的貓(63.8%)偏向左側睡,
而三分之一強(36.2%)偏向右側。
這樣的分佈遠超過機率預期,顯示出真正的「左側偏好」。
這一發現不僅可愛,也具有神經行為學的意義──偏側性(lateralization)代表左右腦功能的不對稱,而這種現象在人類、狗、馬、甚至鳥類都曾被觀察過。如今,連貓咪睡姿也出現偏側性,說明「慣用邊」可能是哺乳動物腦部發展的普遍特徵。
在論文發表後,有位讀者 Andrew Cooke 聯絡作者團隊,指出資料集中的某些影片似乎不符合他們自己設定的標準。
研究團隊重新檢查後,發現幾個問題:
1. 重複歸類:有 4 支影片被同時列入「納入」與「排除」。
2. 同帳號重複樣本:有 38 支影片來自相同使用者,且貓無法區分是否為不同個體,為避免同貓重複計算,每帳號只保留一支。
3. 影片太短:有 57 支影片未達最低長度(10 秒),其中 10 支甚至是以短片拼接。
4. 非自然睡眠情境:有 12 支影片有明顯人類互動或貓睡在人身上。
5. 照片誤當影片:1 支靜態圖像誤被歸入資料。
6. 左右標示錯誤:2 支影片標籤錯置(1 左、1 右),已更正。
經過這些修正後,總共有 107 支影片被移除,剩下301 支有效影片重新進行分析。
重新分析後結果如何呢?
左側睡 192 隻(63.8%),右側睡 109 隻(36.2%),卡方檢定 χ² = 22.9,p < 0.001,結果仍顯著。
也就是說,儘管資料集變小,貓咪整體仍呈現顯著左側偏好。
研究團隊同時更新了圖表與補充資料,確保所有內容符合原定標準。更重要的是,他們公開感謝指出問題的讀者,並強調科學修正是研究過程中正常且必要的一部分。
這份修正聲明雖然篇幅不長,但告訴了我們幾個重要的點:
1. 公民科學也要有嚴謹的資料標準
即使影片來自網路,研究仍需確保「樣本獨立性」──同一隻貓不能算多次、影片要夠長才能判斷。
2. 科學修正不等於錯誤,而是進步
主動修正顯示團隊對透明與誠信的重視,這在現今的「資料驅動科學」時代尤其珍貴。
3. 行為偏側性是演化學的重要線索
從人類的慣用手、狗的尾巴擺動方向,到貓的睡姿偏好,這些微小行為背後,都反映出大腦左右半球分工的演化基礎。
從貓的睡姿,看見科學是什麼
有時候,科學的進步不是靠新的發現,而是靠勇敢地承認「我們需要再檢查一次」。
這篇修正讓我們重新理解:
科學並不總是完美無缺,而是一段願意被質疑、被修正、被更新的不斷朝真理前進的旅程。
不過,雖然 Current Biology 的公民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樣本,但由於其資料來源多為社群影片,這可能導致「上傳偏誤」(upload bias)──只有在人類認為可愛、光線良好的情境下才會被上傳。
若此時貓剛好以特定側躺姿出現,就會造成統計上假性偏向(pseudo lateralization)。
在我們「貓咪躺躺計畫」的資料中,僅留下一筆紀錄的「超短期樣本」共有 57 隻,其中右躺佔 57.4%、左躺 42.6%,顯示出輕微的右側偏好,方向上與 Current Biology 報告的左偏恰好相反。
這種現象可能反映了「上傳偏誤」:飼主傾向上傳自己眼前可愛、光線佳的畫面,而非隨機的睡姿。
相較之下,長期多筆觀察的貓在偏側性上更接近隨機分布(略偏右躺,右/左 ≈ 1.12),顯示穩定記錄的重要性。
實地長期觀察記錄避免了這類偏誤,顯示整體上來說,家貓的睡姿分布其實更接近隨機,也可能受到氣候、環境與性別等因素的動態影響。
相較之下,家貓的「慣用腳」就非常明顯,且較不受到氣候與環境影響。我自己家裡的三隻貓的「慣用腳」都很明顯,而且並不會隨著環境因子變化而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反而是左右躺的變化相當大。這一點,在2016年的研究中就已經發現了。
有趣的是,在我觀察貓咪下樓梯時,甚至還曾經觀察到我們的左撇子貝里大佐,會在下樓梯時來個「瞬間換腿」!
參考文獻:
Isparta et al., Lateralized sleeping positions in domestic cats, Current Biology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9.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