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育兒小記:孩子們的語言觀察及母親的獨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洵從進幼兒園開始,有很明顯的在練習語境跟語用的能力,每天都從她大量的「角色扮演」裡探索語言、學習語氣與角色的關聯,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言調整。

例如:

  • 「鳳梨老師(我),這個小朋友不睡覺,你帶他去別的教室。」
  • 「來,大家跟著布丁老師(她)一起做,跟上哦。」
  • 模仿老師廣播:「某某班,某某某,爸爸媽媽接。」「某某某,要上英文課囉~」
  • 模仿爸爸講電話:「謝謝,謝謝,牧師平安。」
  • 沒坐著喝牛奶,打翻了,被媽媽瞪了一眼後,趕緊說:「媽媽我牛奶打翻了,我擦一擦就好,你不用生氣。」
  • 跟我們有衝突時,事後的互相修復時間:
  • 「你剛剛好生氣,我這裡(指心臟的位置)有一點好痛。」
  • 「你下次要好好控制你自己哦。」
  • 「你好生氣,我好擔心。」
  • 「我剛剛怕你生氣,所以我沒聽你的話。」
  • 夾娃娃機兩次夾不到,爸媽都跟他說我們也夾不到後:「這應該只有耶穌才夾得到了吧!」

洵的感受性語言,大多是在學校學的,老師們幾乎都這樣跟孩子說話。

洵也想知道,這樣的語言在真實情境中是怎麼運作的。所以,當她說出看似觸動人心的話時,我必須冷靜以對,引導她更完整地理解情緒在情境裡面的運用,同時也讓她知道,即使是在權力不對等的當下,她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場。

琛的語言能力,可以說是偏早熟。

在她滿四個月開始吃副食品時,我教她寶寶手語:「還要」,用一手十指點另一手手掌。「飽」,拍拍肚子。「謝謝」,點頭。

目前做得最流暢的是「還要」,其他的則偶爾出現。

琛在八個多月時,會在聽到自己名字時舉手、聽到音樂或「拍拍手」時拍手;聽到「揮揮手」或跟她揮手說拜拜時揮手;在她感到生命危險時(通常是洵對她做了什麼事),會大叫「媽媽媽媽」;在被姊姊弄受傷後,每每姊姊又想靠近她時,她會大叫或是大哭不想讓洵靠她太近。

或許是因為有一個很愛煩她的姊姊,讓琛很早就有一個「豐富且有挑戰性」的語用環境可以學習,才讓她很快的就展現出與人溝通的意圖。

這兩個孩子的特質,是多麼的與眾不同,洵的技能點在動作能力,琛則是語言表達。一個是時常讓自己處在危險中的特技表演者;一個則是小心翼翼很會保護自己的小河豚。

每個孩子的發展節奏是如此不同,而我們也只是剛好在這段時光裡,看見這些成長的某些片刻,也願每個來到世上的小生命都能被認真對待。

語言,真的是門藝術,一件作品各自表述。

對於孩子,在理解他們話語後面的生活情境後,就會發現,那些表達是多麼真誠、有趣。

但成人就不一樣了——

我曾經聽過一些聲音:

「妳沒有自己想做的事嗎?」

「妳為什要為了……委屈妳自己」

「小孩如果夠大了,就出去上班吧」

我知道,這些話往往出自好意,也反映了社會對母職有了更多新的想像。那確實是一種進步。但當我們忽略了個人處境的差異(生活經驗、自我規劃),這樣的訊息有時也會變成另一種框架——不是釋放,而是困住。

當然,每個家庭的處境不同,每種選擇都有其不容易與價值,而這是我的處境與選擇,不是每個人的必然。

我喜歡全時間地陪伴他們,觀察他們的需要,理解他們的成長。這不是因為我無法做別的選擇,而是因為我願意。

即使有時身心俱疲,還是選擇繼續堅持,因為我真的喜歡這份陪伴——這段他們人生中,只有一次的陪伴,同時也是讓自己內在小孩被認真對待的陪伴。

而這份喜歡,讓忍耐有了溫度,也讓我的陪伴有了方向。

不是每份愛都要遠離,才能顯得有界線;也不是每個選擇都要說出口,才叫自主。有時候,「留下來」就是最堅定的自由。

我知道,這些話也許會被解讀為是在為苦難開脫。在我目前人生最主要的幾個角色中,最「苦」的,也的確是母親。

我當然有我想做的事。當我想靜下心來做生活紀錄時,我是母親;當別人覺得我在委屈自己,而我正看著對我有滿滿需求感的幼兒時,我是母親;被各種崩潰時刻爆擊時,我是母親。


但我不是一個人在撐著,我有來自室友的理解與支持,他讓我能安心地承擔這個角色。

先有孩子,才是母親。孩子,正是我在對我選擇的這段旅程負責,他們不是意外,而是一個正式的選擇,一個我願意承擔這個角色分工的選擇。

而這個選擇卻讓我收穫滿滿,這,才是意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繪本與生活碎片
3會員
5內容數
–眾多育兒碎片拼湊起的日常。 –與繪本相遇後迸出的思想火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早上參加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家長聯誼會 看見孩子的優點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成長課程> 感謝社工們用心安排 🙏 感謝老師用心的分享 ❣️ 過程也有收到老師準備的講義和小卡 💌 而在彼此交流的時候也有慢慢收穫 可以感受到每位家長 都是很盡心盡力的維持親子關係 包含在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女兒從上個月開始就暫停語言職能治療課程 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好的開始 😊 而自己抽空時也會陪女兒有不同互動 👩‍👦 也會安排不同親子活動來提供給女兒 👶 或是自己也會想方設法做些不同的規劃進行測試跟觀察 👀 然後再一同記錄下屬於妳的成長日誌 📚 慢慢的,也會找出
Thumbnail
平時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 也有兼職其他的公務要做 偶爾也會自學充實自己 👩‍🏫 最近也開始實施新計畫 💡 針對孩子的學習上有一些新的日常規劃 目前也開始對即將升小一的兒子慢慢有些要求 抽空時分次幫兒子建立學習計畫書 也讓兒子分段完成一些學習練習單📑 從原本只有練習寫姓名、注音 延伸
Thumbnail
平時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 也有兼職其他的公務要做 偶爾也會自學充實自己 👩‍🏫 最近也開始實施新計畫 💡 針對孩子的學習上有一些新的日常規劃 目前也開始對即將升小一的兒子慢慢有些要求 抽空時分次幫兒子建立學習計畫書 也讓兒子分段完成一些學習練習單📑 從原本只有練習寫姓名、注音 延伸
Thumbnail
當媽的,都會說說孩子經。 做媽的,總有做媽的視角,做媽的顧慮。 那孩子呢? 路上,你會發現...很多年輕人,極度做自己,表現自己,從外觀看來,就很明白。 比如說,超另類的髮色,無法解釋的指甲色,半身,或滿身的美麗圖騰,這些....媽媽們都是怎麼看的呢? 與其說孩子標新立異,不如說...
Thumbnail
當媽的,都會說說孩子經。 做媽的,總有做媽的視角,做媽的顧慮。 那孩子呢? 路上,你會發現...很多年輕人,極度做自己,表現自己,從外觀看來,就很明白。 比如說,超另類的髮色,無法解釋的指甲色,半身,或滿身的美麗圖騰,這些....媽媽們都是怎麼看的呢? 與其說孩子標新立異,不如說...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家長之間在育兒過程中亦須「溝通協調」,以有效率、有目標地使事務順利運作。身為母親經常扮演主要照顧者,但父親相較於母親,對於訂下的規則較能夠徹底執行,父母應做好示範。這篇文章強調共同配合的重要性。
Thumbnail
家長之間在育兒過程中亦須「溝通協調」,以有效率、有目標地使事務順利運作。身為母親經常扮演主要照顧者,但父親相較於母親,對於訂下的規則較能夠徹底執行,父母應做好示範。這篇文章強調共同配合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