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職場鬼故事不是門口掉下來的吊燈,也不是影印機發出低語聲,而是你認真交了個作品,結果隔天變成了團隊裡的眾矢之的。
故事的主角叫阿蘿,一位剛進公司的新人。阿蘿乖巧、努力、交件準時、格式正確、字體一致,還會用快捷鍵調整行距——就是那種會被說「太認真你會先死」的類型。
某天,阿蘿交了一份作品。沒想到主管看到後眼睛一亮,開啟了一段讓人背脊發涼的旅程:「大家來看一下阿蘿的作品!這才叫水準,你們其他人那個格式,唉……是不是該學學看齊一下?」
此話一出,全辦公室瞬間安靜,只聽得到阿蘿心跳聲跟滑鼠點滑鼠墊的聲音。
其他同事面無表情,笑不出來,但群組已經瞬間靜音。 阿蘿的心情大約就像上台領獎結果台下全是狙擊手。
這件事不只發生一次。主管似乎發現了阿蘿這張牌打得特別響,每次交件都要高舉過頭喊:「看,這才叫有sense。」
然後附送一刀插別人:「你們是不是得加把勁?」
阿蘿開始懷疑人生:
- 是不是不該排版排太整齊?
- 下次要不要故意打錯字?
- 我到底是來上班,還是來搶命的?
辦公室前輩悄悄傳來一句:「你太出頭了,小心被當箭靶。」
原來這就是江湖上流傳的:莫當出頭鳥。
阿蘿不禁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單純被稱讚一下就好?
為什麼「好好工作」這件事,在職場裡會被變成分化利器? 難道努力的代價,就是變成老闆的光劍、同事的眼中釘?
📌 Moral of the story:
如果你也是像阿蘿一樣「只是想安安靜靜工作」的人,
記得——表現可以亮眼,但保命要低調。
或許這就是一種集體文化的傷痕——關於「稱讚」的矛盾、關於「成功」的恐懼,以及那種「被看見就會被打」的深層焦慮。「稱讚」本來應該是鼓勵,可是在比較、權力不對等、或高壓文化裡,稱讚會變質——變成操控的工具或分化的手段。
也許我們都無法一下改變職場文化,但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給出不帶比較的稱讚,例如:
- 「我真的很欣賞你這個想法。」
- 「這個做法讓我學到很多,謝謝你。」
- 「你讓我也想再試一次看看。」
這些是不會讓人焦慮的讚美。慢慢地,這些真誠會形成新的氛圍。
如果願意,我想一起成為能這樣清楚看見這些微妙的文化結構,一起用這麼搞笑溫柔的語氣說出來,有些人擅長表現,有些人擅長觀察;我們一起當那種不只能被稱讚、還知道如何讓讚美不變成傷害的人。這種人,是每個團隊真正該珍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