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入英國大學的宿舍生活,原以為最大挑戰是適應異國文化,誰知真正的戰場竟是那個共用廚房。我在杜倫大學的宿舍flat裡,與另外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靈魂,擠在同一個空間烹飪料理,這裡不僅是廚藝的交流處,更是文化衝突的最前線。
每天早上,美國室友J總是第一個衝進廚房,迅速煎出兩個蛋、厚厚的培根和烤吐司,留下滿鍋油漬後就匆匆趕去上課,鍋子有時甚至直接丟在水槽裡,讓其他人都不能洗碗。
法國室友S則是廚房的隱形炸彈。她看似優雅地準備著午餐,結束後廚房表面乾淨得令人驚訝。直到你晚點見到她打開櫥櫃,才發現她把髒碗盤都巧妙地藏了起來。「明天我會清理的」,這句話我已經聽了整整兩學期。印度室友R的咖哩香氣、各種香料粉末總能飄散到整層宿舍都聞得到,讓你的衣服都染上異國風味。他總是與我們熱情地分享食物,卻忘了分享清潔的責任。每週一打掃阿姨來清潔完廚房後,本來白的發亮的爐灶,過不到一天就會再次染上薑黃粉和紅色辣椒粉的痕跡。
英國室友B炸廚房的能力特別強......他極愛吃肉,卻總是把肉煎到燒焦,又不開排油煙機,所以在他之後踏進廚房會以為這裡是戰場,煙霧瀰漫,充滿燒焦的肉味...還經常把洗潔精泡沫噴到地板上。
最終,我們達成了一個奇妙的平衡:每個人都刻意只使用自己的餐具和鍋具,彷彿進行某種領土劃分。廚房中央那堆無人認領的髒盤子成了某種禁區,誰都不願靠近,直到某人忍無可忍,暴怒清理一次,然後循環再度開始。
最有趣的矛盾是,我們在宿舍走廊、健身房或校園中相遇時,彼此之間總是親切友好。像是討論週末的足球賽、美式足球、推薦校園附近好吃又好拍的咖啡廳和餐廳、邀請我們參加印度節慶活動。我們談論課業、戀愛(其中3個室友都有在用交友軟體)和未來,甚至會一起外出晚餐或參加party,唯獨對那個共用的廚房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沉默。彷彿那是一個不可提及的禁區,一個平行宇宙的存在,與我們友好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
或許這才是大學生活真正的教育:學會在文化差異中求同存異,即使是面對髒兮兮的廚房。畢竟,當我們回首這段大學/碩士時光,最難忘的不會是商學院課堂裡的知識,而是那些在廚房裡發生的荒謬戰爭和跨文化友誼。